适逢教师节感恩随笔之二
我的启蒙老师周志文,四十来岁的样子,瘦高的个儿,一个眉目很清秀的人。他不是我们大邑本地的人,只身来到我们村里办学,以我们村子里的郭家祠堂为校舍,经过他挨家挨户的动员,终于招收了几十名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4个班(算是一、二、三、四4个年级吧),在我的印象里,最大的学生可能有十四、五岁。他们有的是上过私塾,或者已在乡中心校上过学的学生。
说是一所学校,其实就两名员工,其中一位是周老师自己,另一位是本来就住在祠堂里的孤身老人,人称戴居士戴大爷,由他帮助周老师看钟点,摇铃上下课,兼做饭。四个班,就周老师一位老师教,他针对不同的年龄,不一样的程度和理解力,采用不同的教材,因材施教。每天轮流给这四个班上课,全天的课程安排得满满的,非常辛苦,非常清贫。
学校虽然很简陋,课程却一点也不含糊,语文、算数、体育(没有操场,没有运动器材,主要是队列操练,跑步,跳高跳远,拔河,跳绳,踢毽等)音乐,美术,劳作(作小手工),升、降国旗,户外活动样样俱有。我因为年龄小,刚开始周老师没让我念一年级的课本,而是他特选的识字本,至今我仍然清楚地记得,周老师教我认识的第一个字是“人”,人、手、足、刀、尺......然后就是马、牛、羊、鸡、犬、兔、山、水、风、火之类。我会唱的第一首歌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又还有“义勇军进行曲”,“除草歌”:“手把那锄头除野草呀,除去了野草好长苗呀.....。“垦春泥”:日出东来又到西喲,军民合作垦春泥喲,种出桃花红满地哟,种出棉花白满畦哟...种出自由无价宝喲,不分高来不分低....。全是延安那边的歌曲。
周老师教学很认真负责,对学生关怀备至,虽然是位男老师,说起他对学生的关爱和耐心,应属于超温柔的那种。记得刚上学时,有一次因为年龄太小,在课堂上居然睡着了,周老师不但没有叫醒我,批评我,而是像慈爱的妈妈那样,把我轻轻地抱到他寝室的床上(就在我们一年级教室隔壁),让我继续睡觉(当我醒来时,非常不好意思,以后就再也没在上课时间睡着过了)。平时,周老师除了上课之外,常常是和学生们混在一起劳动、玩耍,若有哪位同学受点小伤或生病什么的,他总是亲自给予处治和关照。他非常和善,但对学生的要求却很严格,甚至是严厉,所以无论是大一些的学生,还是幼小的学生,都很爱他,同时又很怕他,都很听他的话。
周老师不但教学生文化知识,还教育学生爱国抗日,平等互助,诚实勇敢,仁义礼貌,尊敬师长,爱护弱小,遵守纪律,清洁卫生等优良品质。所以,下课时间或课外活动的时候,常常是大同学带着小同学一块玩儿,我记得,有些大哥哥、大姐姐会给我捏泥人,送我一些他们自个儿做的洋娃娃、小香包、小玩意儿,有时还给我吃“好东西”。同学们在学校狭小的空地上,一起做游戏,躲迷藏,丢手绢,拍皮球,跳绳、踢毽,“跳房子”.....。很有乐趣,非常友爱。周老师他一个人教育和管理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学生,从来没出过任何不好的事情。这所小小的村小,就好比是一个和睦、温暖的大家庭,同学们在一起,就像兄弟姊妹一样,很快乐,很开心。
记得有一回,春天来了,周老师组织全校学生到校外春游,说是春游,其实就是去离学校不远的一座小山上,一个叫“青山寺”的寺庙玩。山不高,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到山顶的庙里,路旁还都种满了庄稼。开始,我还走得挺带劲,可毕竟是年幼,走着走着就走不动了,掉队了,这时,那些大同学、大哥哥就主动跑过来争着背我走,他们轮流着,一直把我背上了山......。可当我一进庙门,猛地一抬头,就见到四座跟房子差不多高的“四大天王”菩萨,吓得我掉头就往外面跑....嗨,那时就那么点胆量,那么点出息!
周老师除了教学以外,对村里的老百姓也是有求必应,非常和善。村民们对学校也很支持,经常主动来帮助周老师。
可惜,好景不长,1945年8月,抗战胜利了,可不知为什么,开学的时候,周老师没有来,从此就再也没有来!他不是本地人,大家都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所以,联想起周老师的作为,教我们的歌曲和做人的道理,更觉得周老师像是电影“革命家庭”里,地下党欧阳梅生式的人了)。学生们,家长们,村民们,多么想念他啊,而我呢,更是感恩啦!现在回忆起来,周老师不仅是我的启蒙老师,也许就是周老师,改变和决定了我的人生。因为:如果不是周老师不辞劳苦,远道来我们村里办学,如果不是周老师说服我母亲,破例收我“入学”,我一个农村小女孩,以我家里的境况,是绝对不可能跑到好几里外的乡中心小学去上学的,最好的情况,也许就是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已有11岁的我,上个识字班认识几个字罢了。而且,正是因为周老师的启蒙,母亲才发现我爱学习,记性好,有读书的天赋。所以,周老师走后,我们村里的初小,在周老师创建的基础上,由一位本村的老师接替了下来,而我母亲,也才让我接着在那里念完了四年级(初小只有四个年级)。
当我9岁的时候,就和村里几个大一点的孩子结伴,到乡中心小学校去上高小。我们每天早早的起床,走5、6里路,中间还得过一条二十几米宽的小河,若是夏天涨水,冲走了(中间由树干支撑着)搭在河上的木板桥,几个同伴就只能手拉手的涉水过河(现在想起来还有些后怕)去上学。有时,水太大,过不去,就得绕很远的路。中午,经常是饿着肚子,直到下午放学才回家。那时,不管有多么艰难困苦,我还是想读书,一心要唸完小学。
还算是走运吧,正当我高小毕业的时候,新中国成立了,我顺利地考上了县城里的“大邑女中”,不用交学、杂费,不用买统一的校服,甚至还不用交伙食费(那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人民助学金”),我穿着母亲缝的大襟粗布衣服和母亲做的布鞋(夏天有时还穿过草鞋),欢天喜地地走进了初中校们,这当然是我们家做梦也梦不到的大喜事!要不然,我最多也就小学毕业,哪有可能上中学啊!
接下来也是靠“人民助学金”上高中,上大学,(成为当时我们村,乃至我们乡的第一名、也是唯一的一名女大学生),以致后来能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顺便说一下:上初中时的助学金(伙食费)是5元,高中是9元,大学是12元,15元。在今天看来,简直难以置信)。
想当初,若不是有周老师破例给我启蒙,给我机遇,给我打下的基础,就不可能有我之后的人生历程;没有周老师给我的开端,就不可能有我的未来;没有当初周老师的恩惠,就不可能有一个现在的我。
教育事业是崇高而艰辛的事业,教师是繁重而光荣的职业,我始终十分看重教育事业,十分尊崇忠于教育事业,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辛勤耕耘的老师们,他们,真的跟园丁一样,不仅教学生文化知识,而且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或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一生!
我多么怀念周志文老师啊,虽然在他走后一直渺无音讯(也许,他是到更需要、更应该去的地方去了),但我一直还清楚地记得周老师的音容笑貌和周老师为我们的村小所作的一切,他的恩情将永世不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