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李克强总理急了,痛斥政策“中梗阻”。这是当然的大问题。但我们必须看到,除了官员执行政策过程中人为“中梗阻”之外,对金融市场的“机制性中梗阻”更不可小觑。
最近几个月,国务院已经数不清多少次强调“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问题,而且多次具体部署了多项措施。但效果如何?总理到内蒙考察时发现,大中型企业贷款利率上升一个百分点,而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十分严重。同时,我们看到的事实是,金融市场发生“中梗阻”现象: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就当前金融形势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当前金融和经济的背离突出显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金融市场价格利率走低,一般贷款价格没有有效降低;第二,总量资金并不紧张,但部分领域融资难问题一直有待解决。
李慧勇所说的两个问题,实际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货币政策传导失效”。货币市场利率的降低根本传导不到资本市场(包括股市和一年期以上的债市、贷市)。为什么?因为“中梗阻”。谁是“中梗阻”?我们认为,最大的金融“中梗阻”莫过于“余额宝”等金融产品所引发的“金融空转”。如果我们不能根治这一病症,斩断“金融空转”的合法存续,那么放宽货币的直接后果将导致更大规模的“金融空转”,而实体经济依然饥渴难耐。
我们必须意识到:现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利用民众绑架中国利率政策。一直以来,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误导民众,它们把“金融空转获得的高利率”定义为利率市场化的必然结果,认为“就是要提高银行存款成本增加民众收益,这就是市场化”。相反,他们完全无视政府控制利率的必要性,完全无视发达国家零利率、欧洲甚至在讨论“存款负利率”的现实,完全无视“利率是各国政府宏观调控不可或缺的工具”这一事实。
更严重的问题是:我们的金融管理机构听之任之。对“荒谬言论”不予驳斥,甚至倍显宽容,这一点必须引起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我可以负责任地讲:容忍金融空转,容忍银行存款成本高企,必然使中央政府压低贷款利率的努力失败。同样,贷款利率高企,股市必然下跌。最终必然是金融休克:即股权融资、债务融资一起停滞。
这就是所谓“机制性中梗阻”的危害。所以,要打通经济发展的金融血脉,必须从去除金融空转,压低存款成本做起;从实实在在地大力调整金融结构做起。从现实看,治理金融结构的工作正在进行,但治理主要集中在信托、委托和各类通道业务,而对“余额宝”类产品却网开一面。
央行副行长刘士余已经认定:“余额宝”类金融商品不是金融创新,既不支持实体经济,反而抬高实体经济信贷成本。但是,就是对这种“遏制实体经济发展,干扰国家宏观调控”——明显违背互联网金融发展“五项原则”的金融商品,为什么至今高枕无忧?
我认为,金融结构扭曲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实体经济资本匮乏,而金融空转规模膨胀;第二,股权投资资本匮乏,而债务资本膨胀;第三,长线资本匮乏,而短线资金需求膨胀。
我认为,治理上述三大扭曲,必须切实综合施治:第一,打破“中梗阻”,恢复货币基金投资于银行同业定期存款的比例限制,迫使货币基金提高市场经营技术,大幅压低“余额宝类”产品的收益率;第二,加大对“层层扒皮”的信托、委托和其它通道业务的清理,把符合条件的贷款拉回到表内,同时采取措施防止信托、委托等贷款企业资金链断裂;第三,压制货币市场中、长端利率,不予货币套利以可趁之机;第四,实施积极的股市政策,激励股权投资,加大地方国企改革和一般性企业的股权融资力度,强化中国自主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
本着“为中国股市扫雷”的宗旨,着力为中国投资者营造“放心投资,舒心生活”的美好环境,CCTV证券资讯频道联合商务部研究院及各城市责任媒体共同发起——中国证券投资放心工程,敬请广大博友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