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刚刚公布的CPI数据显示,食品价格上涨4.7%,在2.6%的CPI当中占据了1.54个百分点的权重。其中,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7.2%,影响CPI上涨约0.52个百分点;而仅仅是猪肉价格上涨6.0%一项,就影响CPI上涨约0.18个百分点。难怪老百姓说:CPI涨多高要看猪的脸色。
我说的这件事,大家早就见怪不怪了。谁都知道,这是因为食品价格在中国CPI中所占权重高达30%所致。有人说,中国食品价格对老百姓生活影响巨大,所以我们必须在CPI当中注入更多的食品价格成分。但在我看,这恰恰是一个严重的错误。除非,中国的货币政策不看CPI,或请统计局公布“核心CPI”数据,而货币政策盯住“核心CPI”。
鉴于食品和能源的需求刚性,所以货币松紧条件对食品和能源的需求没什么影响,从而无法影响这两类商品的价格。这是一个基本的、世界公认的经济学常识。那为什么我们的CPI当中还要如此之高的食品权重?为什么我们的货币政策还要拼命盯住CPI?这实际是说:明明知道用货币工具管不了食品价格,而我们还非要用货币工具去管食品价格。这难道不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吗?
过去,这样的一个错误,经常让中央决策者发出相互矛盾的声音。比如,一方面告诉我们说,食品价格上涨有利于农民增收,言外之意,不能刻意压制食品价格;一方面又告诉我们说,中央必须管住CPI,不能放任。当然,后来稍好,就是采取改革和行政的手段,从食品的中间贸易环节入手,去压制老百姓日常生活所需农产品价格。
但我们必须看到,当土地流转成为现实,更多的城市资本下乡之后,农产品价格将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一,生产和储运能力提高,损耗减少,效率提高,这是向下压制农产品价格的因素;其二,农产品的垄断力量加强,价格控制力加强,这将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因素。到底哪个因素可以占据上风?我看,后者占据上风的可能性大,因为资本的本性告诉我们:逐利的冲动,使得资本不会因为利润空间很大而降价,它们宁可把牛奶倒入大海,通过减少供给的方式保住价格。
如果真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中国的问题就大了。中国CPI会因为食品价格的不断上涨而上涨,那中国的货币政策应当如何选择?老百姓的物价预期如何管理?用紧缩货币政策去对付食品价格上涨吗?如果不紧缩货币,外国专家、货币学家、老百姓是不是都会认为货币超发?这样的认知是不是会逼迫政府做出错误的决策?
解决方案。必须大幅削减食品在CPI中的占比。
本着“为中国股市扫雷”的宗旨,着力为中国投资者营造“放心投资,舒心生活”的美好环境,CCTV证券资讯频道联合商务部研究院及各城市责任媒体共同发起——中国证券投资放心工程,敬请广大博友积极参与。详情请见:www.cctvvi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