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历史上我们对泡沫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浅层上,一般说:股价上涨脱离企业基本面,市盈率过高,就是泡沫;但忽视了企业赢利下降,股价不涨甚至下跌依然有可能是泡沫;房价上涨形成的泡沫被人诟病较多,但收入不涨反跌,或者收入预期变坏,房价不涨也是泡沫,因为没人买得起。
这还是表面上对泡沫相对性的认知不足。一个更为基本的认知不足在于,我们只知道泡沫,而不知道负泡沫。实际上,国外一些著名经济学家(比如罗伯特·席勒)论述泡沫危害,关键在于“泡沫会引发负泡沫”。防止泡沫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负泡沫。我们往往本末倒置,为了防止泡沫,而直接把市场干到负泡沫状态,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股市投资者痛苦不堪,原因是他们没有享受过泡沫的快感,而大多数时间是被负泡沫所伤,这就是管理者错误认知导致的直接后果。
2009年,一些无知的经济学家大叫,只要抑制住股市、楼市的泡沫,热钱就不会进来。结果哪?热钱不进来吗?瞎说,大把热钱流入。这些经济学家居然不懂热钱也有不同的偏好,这类这钱不进,另类偏好的热钱一定进。因为市场经常是此消彼长,抑制了一个市场,其它市场一定火热。更要命的是,本来中国股市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十分强力,并可以借此快速拉动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但一个好端端的重大时机,被愚蠢的抑制热钱、抑制泡沫的思想摧毁了。
到底什么是泡沫?历史地看,抛开表面现象,泡沫的基本特征是“金融脱离实体”。金融价格上涨,脱离实体经济实质是泡沫;实体经济衰退,金融价格不涨同样是泡沫;金融空转,根本与实体经济无关更是泡沫。
而且,导致泡沫的内因也非常多。比如,美国这次金融危机就是金融自我循环,严重脱离实体经济的典型代表;日本泡沫,其实是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实体经济的衰退,另一方面金融价格上涨;反过头来,实业成本越来越高,更进一步毁灭了实体经济――是一种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恶性循环的结果,但本质还是实体经济衰退。还有一种泡沫是因为欺诈所致。像历史上的南海公司泡沫,被恶炒的南海公司根本就没有赚过钱,只是因为政府背景,所以被信任。
今天,周小川终于承认了金融脱离实体经济的问题。我想,这是不是可以说,未来中央银行考虑问题不仅仅是要考虑金融自身的问题,而必须考虑金融如何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问题。我们说,过去金融监管当局经常犯一个严重的错误,一味地强调金融安全的重要性,一味地就金融论金融,好像金融安全了,他们的任务就完成了,而实体经济好坏与他们无关。
结果是:实体经济越来越虚弱,翻过来压制金融安全,形成金融与实体之间的恶性循环,其实,现在我们还在这个循环当中。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指出:无视实体经济死活的金融管理根本无法实现金融安全,相反会引发巨大经济风险。
同样,对泡沫而言也一样。无视负泡沫的泡沫治理,只能把经济越治越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