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012年前两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5.2%,企业的亏损面升至20.4%。工信部说:中国工业增速放缓,主要是需求特别是外需变化的客观反映,同时也是宏观层面调控的结果,总体上符合预期。但同时也指出:对微观层面反映出来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针对问题,正在研究加强预调、微调的一系列相关措施。
毫无疑问,目前中国工业经济的现状与国际大环境下中国自身的宏观调控的力度和方向密切相关。我们之所以一直认为“过调”或“超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外需锐减之时,中国不应当大规模压制内需。
实际上,货币政策这一“总量政策”,关乎所有企业的命运,而却无法担负过多的结构性职能。要调结构可以,但必须在总量适度的前提下,加大财政结构性政策力度。这样,才会有足够的资本量流向被支持的产业方向,而传统产业不至于立即死去。整体经济才可以保持平稳运行。
实际上,工信部又一次开始研究如何所谓“预调、微调”的政策,恰恰证明了宏观经济政策“过调”。否则,根本不必担心“微观层面出现困难和问题”,更不必予以高度重视。
我们说央行一直倡导“逆周期”调节,但自己实际并未做到。逆周期调节讲的是:当经济发展方向已经按照宏观经济调控预期方向形成趋势性变化之后,宏观调控力度必须随之减弱,这就像载人卫星返回地面,着陆瞬间必须得有一个反向推力一样,不然人就摔死了。
但我们不是,我们往往以“巩固宏观调控成果”的说法,最后时刻变本加厉,结果形成“过调”,然后再180度大转弯,甚至为了掩饰“过调”的错误,执拗地坚持错误。我们说过许多次,宏观调控重要的不是方向选择正确,而重要的是力度拿捏的艺术。因为,方向太容易选择了,但绝不是方向正确就可以无所顾忌,而必须做到,即让宏观经济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又必须确保市场信心不受伤害,经济活力保持状态。
遗憾,我们总是为了方向而无所不用其极。以致市场信心受到严重伤害,经济活力“两极摇摆”,并为此付出极大代价。不是吗?工信部开始采取措施托住微观经济,哪那么容易,所有措施都意味着代价。
当然,“尽管一季度中国工业增速持续回落,但是从运行的趋势看,当前工业运行的形势总体稳定,属于缓中趋稳。特别是从2012年前3个月的具体数据看,经济增长的环比增速分别是0.63%、0.84%和1.22%,说明月度的产出是逐步增加的”。不过,这个增加是商品量的增加?还是商品货值的增加?如果仅仅是后者,根本不足以说明生产增加,因为那很可能是涨价的结果。
无论如何工信部现在的做法都是正确的选择,而从总体看,发改委、工信部等实际部门已经开始行动,已经开启“反推火箭”,但愿成功着陆。不过,这是主动预调还是被动应对?我看像是被动应对,因为现在才开始研究,说明过去没想到,也没有预案。另一个关键是央行,它早就应该开启“反推火箭”,而现在还在羞羞答答,其它部门的预调效果会被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