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货币调控又添新工具

(2010-04-02 13:37:30)
标签:

杂谈

       从最近的各种报告看,央行货币控制的压力似乎在减小,显得相对轻松一些了。为什么?因为中央又多了两大新型货币调控的工具,而这两个工具的具体实施人不是央行,而是银监会。什么新工具?现在看,第一是“银行资本充足率”,第二是“银行不良资产拨备覆盖率”。

 

       这的确是个创举。表面上看,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或“拨备覆盖率”是在强化银行的风险管理,但实际上,提高这两项指标,客观上可以起到抑制银行贷款冲动的作用。这样的手段,比央行的窗口指导,贷款规模控制来得似乎更加有效。

 

       用这两个指标抑制银行贷款冲动的做法从去年下半年就已经开始了。过去,不良资产拨备一般都是各商业银行依据自身的情况自行安排,这是银行经营过程中的自觉行为;资本充足率稍有差异,商业银行一般是依据《商业银行法》和银监会要求,至少要符合“底线”要求,在底线之上具体安排怎样的资本充足率,由商业银行依据银行自身的安全需要自行安排。

 

       但去年下半年以来情况发生了变化。最重要的变化是:银行不良资产拨备覆盖率被银监会设置了底线,第一次是“一刀切”――不管过去是多少,现在都必须提高到硬性规定的130%以上;第二次是在此提高到150%,而且是差别底线。

 

       在此期间,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底线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核心资本充足率要求越来越苛刻,而且这个过程中还发生过“禁止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不许交叉持债”的事情,虽然后来不了了之,但这个规定当时还是对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就在前两天,银监会再次将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从11%提高到11.5%,提高幅度为0.5个百分点。

 

       资本充足率提高0.5个百分点会影响多少贷款?现在说不清楚,但一定会有影响。因为,提高资本充足率有几种方法:

第一是增发股票,但那是补充核心资本,而且也是比较困难的方式。因为发行股票一要看股市的脸色:现在银行股市盈率只有13倍,银行情愿这个的低市盈率融资吗?二要看大股东的脸色:就中国银行业的现实而言,银行增发股票控股股东为了控制权或许一定要参与增发,但那需要实实在在地花钱去买。汇金公司有钱吗?有多大的接盘能力?

第二是发行次级债,用补充附属资本的方式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现在,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都这样做了,但进一步发债的空间恐怕也十分有限。

如果说,补充核心资本或附属资本都是加大分母的做法,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做法,那适度减少信贷规模,则是第三种扩大资本充足率办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减小分子的方法提高资本充足率,而这样方法的实际效果,正是通过提高资本充足率,达到控制银行信贷规模的目的。

 

                          今天国务院确定的所谓大型国有银行融资的“五个一点”――在我看来决不是单纯的融资要求,而是提高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正确的新闻标题应当是:国务院确定大型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五点”要求。

 

                          这“五个一点”中第二个“一点”就提出:贷款减少一点。什么意思?这“五个一点”的提出是告诉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不仅仅是为了强化银行安全,同时也是控制信贷的手段。

 

                          中国银行业的情况与发达国家有着明显的不同。第一是经营方式不同,中国银行业的主要利润来源是存贷款的利差收入和中间服务业务收入,交易性收入非常少,但发达国家大银行的收入,主要是交易性收入;第二,信贷是中国银行业创造货币的主要途径,也是全社会货币投放的主要途径,去年就是典型,在央行基础货币投放量并未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通过大量存款和放大货币乘数,成为大量放贷资金来源。所以,去年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增加,不是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的结果,而是商业银行存款非常多和提高货币乘数所致。

 

                         鉴于这样的特定,控制信贷的过度扩张应是当务之急。所以,中央启用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两大新工具直接针对银行进行控制,对抑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过快一定是十分有效的。

 

                        但是,这样的工具也会产生负面影响。第一,银行为了保住利差收入,会不断地通过股市融资,结果恶性循环――一面是不断提高“资本或覆盖”的要求,另一面是银行不减信贷规模,而不断融资,对冲政策效果;第二,股市、债市的资金压力随之逐级放大,宝贵的直接投资资本,被传统行业――银行大量吸收,而真正需要股权资本支持的、关系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型战略性产业”却无法顺利融资;第三,银行的盘子越做越大,经营压力也随之加大;第四,按照中国银行业将长期以存贷利差收入为主的特定,中国银行也的资本要求不易过高,那样会大幅拉低股东的投资收益率,也不利于汇金公司的可持续经营。

 

                       所以我认为,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目前都可以当中货币调控工具使用,但一定要有度而无。银监会必须知道,巴塞尔协议一再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的大型金融机构的主要利润来源是交易性收入,风险之高远远超过中国银行业。所以在监管上,中国既要考虑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也必须尊重中国的国情――资本充足率不是越高越好。

 

 

 

        从2009年12月1日起,我和张劲东先生在中央电视台证券资讯频道新开播的一档财经评论类节目《投资大参考》中与大家再度见面,这是央视证券频道为配合电子同名日刊《投资大参考》量身打造的一档晚间版市场分析节目,从证券市场出发,放眼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首播时间是每个交易日的晚间19:30——20:00,欢迎收看。不能收看数字电视的观众可以登录《投资大参考》官网看节目录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