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读。《西湖七月半》里,那五种看月之人把我绕得有些晕。这字写得好玩,而且可以作恶搞摹本,比如我去剧场,就发现有很多可看之人,大约也是五类:
一类,身着盛装,环佩叮当,气场强大,每逢演出便故意迟到,缓缓步入剧场是这一晚最神圣的时刻(毕竟灯光一暗主角就换成台上的了),在乐声与灯光交错中万般妩媚。名为看戏而事实上只想被人当戏看的人。
二类,倒是爱赶早,带着美眷与顽童,嘻笑打闹,左顾右盼,见到熟面孔就大惊小呼,全场有一半非亲即故,迟迟不肯入坐,明明置身戏台之下却无心观戏者。
三类,颇懂些戏理,身边伴以名媛雅士,举止尽显涵养,招摇却不失得体。位置通常都是前一排。既能入戏看戏,也希望别人看他们如何看戏。
四类,酒足饭饱,打着蒜嗝,粗衣短裆,成群结队。入场一派喧闹,撩衫尿气熏人。幕布一起,脑壳就秧鸡似的停不下来,戏也看,看戏的人也看,连剧场的保安也爱看,实际上什么也没看进去。
最后一类,刻意不引人注意,见老友也尽量回避,安静坐下,仿佛是为逃离喧嚣而来。面色桃红,暗藏春风。生活是戏,戏是人生。这样的人尽管在看戏,人们却难以留意到他们看戏的样子,是装的最高境界哦,一定不要错过将他们暗中把玩一番。
呵呵,用这套路,还可以写不少的题材吧?
干脆把张岱的原文放在下面,对比着赏读吧。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装,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还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