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忆一下旧,插队第一天

(2016-05-12 06:47:20)
分类: 瞎记

  忆一下旧,插队第一天
2010年回到大屋底,原来的三排老屋格局没变,有些房空置了,还有些仍然住着人。村边有几幢新盖的砖瓦房,

 

      高中毕业那年,我先是去了趟北京,借看望在京进修的父亲之名,把天安门看了。那个时候亲眼看看天安门是壮举,也有告别的意思,因为学生的身份就此结束。然后还去了南京、苏州和上海,连幼年时呆过两年的昆山也顺道去了。回到桂林,别的同学都已下乡,没赶上敲锣打鼓欢送知青的热闹场面,院里派了辆卡车专门把我送了下去。

       那条公路是从镇上就开始断开的,余下的是山路,有一个很大的坡供我们体会“上山”,然后才是“下乡”。太阳毒得很,天晴朗得不像话,在今天看来这样的天气是非常抒情的,不过那会没什么情可抒,就觉得胸口有些气闷。我怀疑有可能是紧张造成的,为什么紧张,说不出来。
      车子下山的工夫去路边拉了泡尿,阿城的《遍地风流》里有这样的描写,“掏出一线尿来”,现在回想起那泡尿,确实很难用“泡”这样的量词,细若蛛丝,有气无力,估计没落地就挥发了。
      我们的大屋底村位置很蹊跷,走着走着向右边一拐,车子直接碾压到了田梗,车上的人自觉地扶着杆撅着腚,仿如闯进一本残破的书里。这条不是路的路暗示我村子的规格要比想像更小。后来车子在一棵大树下停住。(那棵树现在还在村口的老地方呆着,这么多年了没见怎么长。)这树虽然苍老,却长得规整,围着转一圈也找不到镜头感。它的身后就是大屋底村,村子只有十七户人家,三排土坯房,一间砖房都没有。我们那时衡量插队条件的好坏,村里有多少砖房是一项硬指标,看着土坏房我凉了半截,要是真想着来锻炼,真是选对地方了。
      时间是中午,先前到的几个同学已经从地里干完活回来,脸都通红,一看就是还没适应阳光的雏农。村民的脸都是铜色打底,再掺了些黑汗,能瞧出热烘烘的泥腥味儿。
      接我的是“老党员”,一个60左右的老太太,迎风站立,面带慈笑。老太太解放初期入的党,全镇也没几个资历这么深的,村里人都这么叫她。镇上安排我们这批知青的时候,鉴于前几年的知青表现不好,已经没几个村抢着要了,听说是老党员一拍胸口,就把我们七个要了下来。加上高一届还有三名知青,我们给这二十来个劳动力的生产队添了不少负担。村民对老党员私下也都有些意见,觉得我们干活不行,还把口粮给吃光了。
       四个男知青安排住在最大的一间房里,那间房主要是村里开会时用,晚上记工分也在这间屋。我的床已经留着了,进门的左边就是。穿过大房,后面是一个灶间,七个同学在这里烧火做饭。我们开的是集体灶,村里对我们不错,每天轮一个知青在家里做饭,工分照记。在大泉大队,我们这个生产队算是最穷的一个,一天干满十个工分是二角一分钱。我们知青不能按十分算,一天只有一角七分,这个收入在市里刚够买一瓶汽水,还富余两分。
     家里给我准备的是一个新蚊帐,挂蚊帐的时候才发现新不如旧,它显得太扎眼,村民都在一边啧啧,说这么新啊。初次给贫下中农的印象就这样打了折扣。
      晚上老党员说到她家里吃饭,几个知青都很高兴,揣着家里带来的辣椒酱和萝卜干就去了,准备美美地把自己吃翻。老党员端了一大碗面条上来,几个人心里就嘀咕,原来是吃面啊,没等上菜几个人先呼噜呼噜地将面条吃见了底。老党员端来了一个大盆,打开一看是米饭,问面条哪去了,才反应过来,我们几个把“菜”给吃了,那是用来下饭的。
      吃完饭几个同学带我去挑水,黑灯瞎火地往村外走,顺水田七拐八弯来到井边。井是方形的,水平着井面,全村吃的水都从这里挑。我看着远处的村子,说在这里洗澡可以吗?同学说,嘘。别让村民知道了。
 
忆一下旧,插队第一天
村口,老树。
忆一下旧,插队第一天
老党员94岁了,她还记得一些当年知青的事。这是2010年的7月。两个多月后老人去世。
忆一下旧,插队第一天
那口方井还在。村里现在用的是自来水,不过村里人说还是井水好喝。

 

有兴趣的连这两篇一道看了吧

回到大屋底 (上) 回到大屋底 (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嘴角上扬
后一篇:三个药方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