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读新版的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和《爱的饥渴》。不知为什么,没有以前读这两本书时的那种好感了。是这两本书不再吸引我?总之那种诡异语感感受不到了,还有潜伏在文字里的阴暗的凄惶。看来书真是一个时期就能读出一种心情。年轻时读书,很容易就被带进去,这是劣势也是优势。现在读什么都有距离感,这是优势也是劣势。不过有的段落至今还是很让我觉得大手笔。比如《金阁寺》里描写父亲:“我感到父亲瘦骨嶙峋的手压在我肩膀上的分量。当我把视线落在这肩膀上时,由于月光的关系,我看到父亲的手正在变成白骨。”这样的画面,啧啧,不颤动一下是说不过去的。
从长远的说,三岛由纪夫始终还是那个三岛由纪夫。我喜欢他甚于谷崎润一郎和川端康成,就是因为他身上的那股邪性。同样唯美的文字,由他码出来就不会感觉有娘味儿。中国作家里喜欢他们仨的不少,能皮毛地模仿一下的是谷崎润一郎和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的毛都挨不着。
日本文化里总有一种让人冒冷汗的特征,就像一个人刚刚从噩梦中醒来,那些惨白的影像还半残留在脑际。不光是读小说,包括看能剧,狂言剧,浮世绘,都很容易让人起鸡皮疙瘩。这种冷,你能捕捉到它慢慢从皮肤里面渗透出来的整个过程。为什么日本人会崇尚这种美,我以前是想不通的。现在重新思量,可能和他们的生死观密不可分,纠缠于短暂与无常之间,看似很顺应自然,但又显得过于刻意。(有个叫黑川雅之的好像还总结出了日本审美的八字方针,有时间找来读读)这种文化解读到最后,就是静和海底般深黑的背景,与中国古典审美的“留白”相比,它更强调的是虚空与不完美,常人看来便是“鬼气”。我过去读《金阁寺》,就有种把自己撂到月光下的旷野中独自面对金阁寺的感觉。
以前还读过一阵日本和歌,虽然有点相似于中国的民间文学,还是雅致多了,很多读起来都颇有些李清照的味道。倒是俳句不怎么喜欢,一点也不日本,像是唐诗的山寨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