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师范的时候,我们班的平均年龄大约是27岁,我们班有两个16岁的,然后就到我了,18岁。最大的同学好像是34岁。同学中很多是乡下的民办教师考上来的,那会我们学校很注意重点招这样一个群体入校,还有一些是像我一样的知青。还有的是生产队长,到了我们班直接当班长,倒也省事。生产队长不过20多岁,已经是四个孩子的父亲。
班上有42名同学,2个是女生,其中一个已婚,两个孩子的妈妈。另一个成份是地主的女儿,长得不像喜儿那么好看,听说在乡下老挨斗。高考的时候成绩很好,但因为成份问题最终没能上更好的大学,我们学校把她要过来了。我们学校真的很厚道。
读了一年书之后,我们班有个党员退学了,原因非常奇怪,因为他的女友担心他有了文凭之后会看不上她,强迫他把学给退了立即结婚,否则就分手。在那个把学历看得比天还大的年代,他为了爱情放弃了和我们继续做同学的机会,真的退学回到了原来的单位。他是一个很瘦的人,两眼有些深陷,谈不上帅哥,但很精神。
不过他走了之后我们班又补充了一个77级的进来,他是因为病休了一年,然后降到我们班接着读,所以班上还是42名同学。
年龄最小的两个,有一个当年生活自理能力不行,到了冬天自己洗被子,连棉胎一块洗了。另一个小帅哥后来考上了浙大研究生,现在是浙大博导了,有自己的工作室,搞文化产业研究。
我们那会没有单间的宿舍,两个大教室摆进几十张架子床,就把全班同学安顿了,一直到毕业。
我来珠海后只有一个副班长来看过我,没记错的话是91年。他是个复员军人,读书那几年老是说我干活偷懒儿,但对我还不错,冬天常帮我打洗脸热水。那次之后听说他出了点事,公务员的职务也丢了。除了他我再没见过别的同学,珠海这地方没有我的校友,他们都是拖儿带女的,不像我可以满世界跑。我和同学就这样失去了联系。
入校三十周年的时候有个同学打通了我的电话,说准备搞个全班聚会。还告诉我,班上有两个同学已经患病去世,现在我们只有40名同学了。那次我很想去,但赶上珠海搞航展,媒体事儿多就没去成。今年是毕业30年,又要搞一次聚会,地点选在黄姚,那真是个不错的主意。那些年龄最大的都快奔70了,再和他们认同学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儿,这就是77级和78级。王大拿听了特兴奋,非要和我一起去,说把我们同学聚会的场面拍下来。
张罗这件事的同学说,这回同学基本上能到齐,大家都希望我去。只有那个成份不好的女生死活不参加,当年在班上我们喜欢拿她来恶作剧,搞得过火了,她至今没放下这些事,不想见我们。呵呵,看来没机会当面向她道歉了。她今年应该有60了吧。我们劳动的时候,她的力气特别大,挑起担子快步如飞。我记得她说要和我比试比试,我根本不接招,知道不是她对手。
这两天我在想,同学是用来干什么的?嗯,那应该是一种可以体察的归属感吧。在一座没有同学的城市,无论你混成什么样,都不会找到那样的感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