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队长我的队(四十岁以下勿进)

(2010-07-04 18:48:08)
标签:

女知青

队长

大义

谷歌地图

桂林

分类: 瞎走

    我知道博友皓雪纷飞是在我原来下乡插队时的那个镇委工作时,麻烦她帮我了解一下我呆过一年零四个月的那个村的情况。

    那个村有个很特别的名字,叫大屋底生产队。我用谷歌地图搜过,邻近的几个村都搜到了,就是没有大屋底,我怀疑这个村有可能与别的村合并了,比如它边上的五屋村。当年我们那个大队叫大泉大队,里面还有几个村名至今能说得上来,五屋、东井、锅田、杨梅……最小的村就是大屋底,一共就三排土坯房子,十七户人家,二十来个劳力。结果我们大院的知青一去就是十个,现在想来,这十个干不了多少活的年轻人,是个不小的负担。

    皓雪纷飞问我还记得村里的人吗,我能想得起来的,只有队长和他母亲。队长好像是姓秦,但我不能确定,毕竟过了33年。当年他当队长时也只有20多岁,比我们大不了多少,好像也是全公社最年轻的队长。他母亲那会都60多了吧,村里人都叫她老党员,应该是土改时就入了党。我们村那么小,一下敢收十个知青,据说是老党员在全公社拍了胸口要下的。

    其他的村民再也叫不出名字了。总之大屋底条件非常地不好,我们干一天农活只能挣一角七分,农民挣两角一分。我们那最好的一个生产队,好像能挣六角钱。知青下到村里,有条件好的,专门盖了知青大院。我们没这待遇,几个男知青挤在村里开会的大房间,每天晚上,全村的人都在我们这间房里记工分,有的带着一身泥直接坐在我们床上。女知青的条件要好一些,两间房各睡三个人,中间还有个厅屋。不过那屋里吊死过人,村民是绝无胆量去住的。好在女知青都来自医院,胆子比一般人大,住住就习惯了。

    村里除了我们,69年也下过一批桂林知青。我们去的时候他们早招工回城了,但村民们都很喜欢他们,整天跟我们叨叨69年的知青,说他们表现如何好,能吃苦。很显然,与69年的知青一比我们就一无是处了,不肯好好干活,还整天偷鸡摸狗。为这后来一直没好意思再回去,怕人家给冷脸。我跟皓雪纷飞说,要是有一天回村里看队长,最少得拎上十只老母鸡。

    老党员对我们很好,常常叫我们去她家里吃饭。所谓的改善伙食也就是把番薯煮在饭里,标准的农家饭,一揭锅盖香气袭人,比现在的伪农家饭好吃。我们老是去蹭饭,就是不记人家的好。女知青有两个挺泼,爱和老党员吵架,好几次把她气哭。不知老党员至今是否健在,要活着该90多岁了。

    至于队长,印象中是个非常活络精明的人,总觉得改革开放后,他最有可能的是去做点小买卖,赚了些钱然后住到在市里或者县城里。不过这事谁说得准呢?掐指一算他现在也60来岁了。不能指望他还记得我们每一个人的名字,但是一八一医院的这批知青他是不会忘记的。皓雪让我找一找知青时代的照片,好到时带到村里去,我记得有一张集体合影的,还写着“战友”二字,居然一时找不到了。不急,慢慢找。

    我们这个大队叫大泉,皓雪纷飞的老家是大义,这个大队我也记得,好像是空军子弟的点。大义就紧邻着大泉,我们去镇上要经过大义。潭下镇什么样我也想不起来了,就记得有个破破烂烂的车站,每次回桂林,要从村里走两小时,才能到镇上。中间有一个很大的山坡,烈日当空时爬那个坡很要命,无遮无拦的。下雨的时候更麻烦,泥泞的山路能把你的鞋给粘没了。皓雪说那个山坡仍然在,不过修了一条柏油马路,两边都是工厂。

    我交代皓雪纷飞打听一下大屋底,并且给我拍些照片回来。她把我交代的要点概括如下,我觉得很准确——

 

    阿龙:181医院子弟,1977年知青下放到大泉大队大屋底生产队,1978年考上桂林师范后离开。住开会的保管室。当时队长姓秦,大约二十多岁,他母亲叫老党员,是她同意接收这批知青。她对知青很好,但知青队里有两个很凶的女知青常和她吵架。想知道大屋底村目前的发展状况,拍老房子,老人,怀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