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人拍生活照,总是尽量把人往丑和不自然拍,所谓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指的就是我拍出来的照片。凡是太自然的照片,在我看来都显得很假。这里面有个辩证法,可以总结为“越不自然就越自然,越自然就越不自然。”
我喜欢看八十年代以前拍的那种生活照,当然往前一些更好,民国时期的最有看头。通常那些人站在相机面前就不知道该干什么,手和脚也不知往哪摆才好,就这么垂直地立着看住镜头,脸上一副既茫然又若有所思的表情。这种表情其实非常真实,因为我们大多数时候没有意识到对面有一部相机时,表情都差不多是这样,没谁会莫名其妙地绽放出那样灿烂的笑容。
这里面也涉及一个标准的问题,比如人们为什么会倾向于“笑才是自然的”这样一种审美。是因为微笑代表着积极的人生态度?前几天央视在做一个胖人的节目,一群女胖子为了证明她们其实很快乐,一点也不为胖所累,就在那使劲地笑,嘎崩嘎崩的,看上去很爽朗,其实只有傻瓜才会相信那种笑是自然的。我从骨子里质疑这种镜头面前的笑,并且相信人只要心里发虚没底的时候,就会把笑拿出来抵挡一阵。
面对镜头不笑的人是牛逼的,基本跟面对屠刀还能保持微笑的人同等牛逼。由此推算,从民国至今,人是一代不如一代牛逼了。这个结论最初也把我自己吓了一跳,直到某天我站在一座老宅子里,透过屋檐上方射下来的一束光,注视着一整面墙上的老照片时,那些面无表情的家族成员生生地把我震慑住了,我才确信了这个结论。
这样的照片虽然变化不多,却能让人关注到内心的活动,每一张脸的后面都暗藏着很多人生玄机,你看着看着就进入到他的世界里。用很文艺的话说,就是“寓万变于不变中”,就看你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智慧将它解开。所以我到朋友家玩,从来不看他们拍的那些花里胡哨的照片,如果对方很想炫一下自己的相册,我通常会让他把小时候的照片拿出来,尤其是那些全家福,前排坐着后排站着,因为胶片珍贵而情绪紧张,生怕一不小心闭了眼要重拍,人人努力睁大着眼睛等待“咔嚓”那一下。黑白片晒出来后,用四个相角固定着,还有一层面膜似的薄纸隔在中间,那些人隐约地藏在后面,一页一页翻过去,脸们扑面而来,甚有看头。
当然这样的照片不是谁都有,一般到80后就很少了。现在的人照相,动作的幅度都特别大,想象力丰富,好像有摆不完的莆士似的。然后就是特别爱笑,甭管生活有多不如意,一说要照相就笑得合不拢嘴。我碰到这种人,一般都是要他严肃一些,不要乱笑乱动,站直了,眼睛只能看镜头不准顾盼生辉。女的不准送秋波。就算你天生这么骚,不是故意的也不行,一定得收回去,目光越呆滞越好。可惜愿意配合我的人不多,他(她)们都以为只有这样才叫自然,谁也不肯回到民国初年。所以我不大爱给人拍照,尤其不爱给长得好看的拍照,因为他(她)们只关心是不是把自己拍丑了,根本不介意自己会不会拍成一个白痴。
给丑人拍照的最大好处就是让丫跟着镜头走,他一别扭我就高兴,谁让别扭是中国人的常态呢。所以我喜欢把相机举到人跟前,近得就像把一根手指竖在他的两眼之间一样,对方只要坚持5秒钟不晕菜,这照片就算拍成了。
求求你,就让我笑一下可以吗?
不行!
我是发自内心地想笑耶。
这年头还有发自内心的东西?
有些特别能笑的拍摄对象就是这么让我打败的,事后他们拿着照片犯嘀咕:我怎么这么丑哦……我当然也很不客气,“丑吗?比卡西莫多强多了。” 也碰到过坚决不晕菜的,就是不受干扰,面不改笑心不跳,跟你死嗑到底。赶上这么个主最后肯定是我晕菜。
如果在社会上广泛征集家庭老照片,尤其是全家福的那种,把它们搞成一个影展,肯定比什么摄影艺术展有价值。摄影这种东西,越艺术就越没艺术,越没艺术就越艺术,这也是辩证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