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一个月前上了回电视,影响还挺大。
那天下午他正在广州街头散步,一个广州电视台的摄像机杵到他面前,原来是遇到了街头采访,是关于教育部要求中小学生唱京剧的话题,问老爸怎么看这件事。老爸虽然没有准备,倒也应付自如,说京剧的普及在北方地区可能比较容易,在广东这样的地区有一定难度,孩子们平时接触少,兴趣也不会很大。可以考虑找一些更适合他们特点的传统文化进行推广。
这条新闻在广州台和央视都播出了,那两天老爸接到不少电话,都是过去的老战友老下属看到电视节目后打来的。那些人对老爸的观点倒是不感兴趣,他们就是想说:“嗨,那天在电视上看到你了。”最远的一个电话是从旧金山打来的,因为国际频道也播出了。
最近又有人想拿繁体字来折腾学生了,也不知那些提案的代表认识几个繁体字。老爸这回有备而来,整天在干休所附近的街头转悠,看能不能再撞出一条新闻来,结果吧,电视台的人都不知死哪去了。要不这回准比上回发挥得更好。
老爸是什么观点,不问我也猜得出来。人家是教会学校受的教育,洋文和繁体字同时上也难不住他,基本上属于学贯东西的级别。但是他肯定反对让现在的孩子学繁体字。在他看来,有那工夫不如多学门外语,比一个汉字搞出两种写法实惠多了。
我发现在我们国家有个规律,越是没文化的人越操心文化的事,这次建议推广繁体字的,好像读书都不多,人心里缺啥嘴里自然就吵吵啥。我老爸就从来不担心孩子们写字时少写几下就把中国文化给写没了。要我说,现在的字简化得还不够彻底,还应该大刀阔斧地简化几次,最终达到每个汉字不超过五个笔划,孩子们就算从繁重的学役下解放出来了。比如这个繁体字的“繁”字就十分烦人,依着我干脆直接和“烦”字通假得了,“烦体字”,然后再向“凡体字”过度。你别跟我胡扯什么汉字的造字规律,象形字形声字会意字,我比你丫懂这个。现在的学生为什么写家庭作业的时间长,就是让这些多笔划汉字给闹的,多少精力都花费在无效率的一笔一划上了。你说“繁”字与“烦”字通用不合汉字规律,我从九四年用上电脑后,汉字早被我拆成五笔字根了,跟传统更没什么关系,我也没见得比只会写字不会用键盘的少了多少文化。
我最“凡”的一点,就是你推广中国文化就不能弄点好玩的出来,非得在本来就枯燥无味的学习上再加码?比如可以考虑在女孩子里面推广跳房子跳皮筋打沙包,这比让人家绕着兰花指唱《接过红旗肩上扛》有意思吧。像男孩子就应该去玩玻璃弹球和斗鸡和骑马打仗,你非要他们坐在那写“烦体字”,总有一天人家会用皮筋做一个弹弓打你们家玻璃。
孩子们现在与文化的疏离,不是会不会唱京剧写烦体字造成的,在我看就是玩得太少,再加上缺少群体性的互动,全在那对着电脑屏幕练单把式,这文化就无枝可栖了。你要把所有的课外作业全部取消,我肯定孩子们比现在更有文化。估计有人会说:照你的逻辑不读书最有文化。你丫爱抬扛我没办法。反正我坚持认为,文化这东西是闲出来而不是忙出来的。比如我老爸,退休后比退休前要显得有文化多了,看上去就有厚重感。再比如我,今年比去年忙很多,一忙我就没文化了。昨天楼上的住户往我家院子扔垃圾,我连道理也不讲,破口就一阵大骂,差点把人命给骂出来。要搁在去年我不会这样处理,我会和颜悦色拎一袋水果上去,跟丫唠上四小时的嗑才兜回“讲究卫生人人有责”的主题。为什么呢?因为我闲啊。我有的是时间,不文化文化我说得过去吗?
靠,越扯越远了,都他妈的哪跟哪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