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瞎记 |
八一节的那几天,大院不是露天电影就是慰问演出。能够看到的水准最高的演出是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的,不过这种机会几年才有一次,多半还是小分队性质的。年年都来的是市歌舞团,还有下面一些县级文工团。市歌舞团的水平与战歌的当然没法比,但是女演员普遍比较风骚,一进院子就大呼小叫,一个个乐得花枝乱颤。听说人家最乐意来我们大院演出的原因,是宵夜那餐总比别的地方吃得要好。相比女演员,男演员显得土气很多,年纪普遍偏大,都是文革前就在团里混的,不光皱纹明显,看上去也很邋遢,穿上统一的演出服后,感觉更像某大宅院里的家丁而不是从事文艺工作的。
只要地方上演出的节目,总少不了一个《洗衣歌》,估计这节目我前后看了上百遍。也不知道一个大兵和一群藏族姑娘拉拉扯扯有什么好看的,其实就是几件衣服谁来洗这屁大点事。姑娘们把人家衣服抢走后,还排成队踢着脚,撵鸭子似的赶那个大兵,嘴里不停地叫唤“唆拉唆拉唆拉唆拉嗨嗨——”,大兵几次想抢回衣服未遂,(真让人担心他们的战斗力),也没准真是自己想偷懒,最后一副实在不让洗就算了的无奈,看起来倒是蛮搞笑的。谁也不能否认《洗衣歌》带来的欢乐里颇有调情的意味,不借着“鱼水情”说事,那会的大兵敢这么跟一帮藏族丫头胡闹,多半是会受到处分。
我会在白天特别留意运道具的卡车,只要见到上面有一堆背在身上的木桶,就知道又得洗一回衣服了。
同样是《洗衣歌》,每个文工团的效果也大不相同。记得有一回好像是某县的文工团来演出,到《洗衣歌》时上来一群膀大腰粗的胖丫头,把舞台挤得密不泄风。人胖也就算了,还特贼,眼睛老是往不该看的地方看。等这些贼胖子开始踢脚时,一阵咚咚巨响,舞台上尘土飞扬,那个大兵一会从滚滚硝烟中钻出来,一会又被吞没,感觉是跑到上甘岭洗衣服去了。这是我看过的《洗衣歌》终极版。
这个节目给了我这样的误导,当兵的最大好处就是不用自己洗衣服,一般来说会有一个战友主动把全班人的衣服拿去,然后在路上遭到一群美女的袭击,抢走衣服洗完后再给送回来。这个大兵不仅可在驻地附近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同时还可以获得与众美女嬉戏的机会,相当合算。后来跟部队上的一打听,哪儿啊,人家说当了几年兵,愣没见过有女的肯来搭把手,这种事从来都是自己解决的。
不过当时大多数人都像我一样,相信舞台上发生的事情是真实的,现实中没有姑娘帮你洗衣服只能说明生活的虚假。那确实是个艺术至上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