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瞎读 |
作为余永泽的张中行其实早就死了,作为张中行的张中行今天才死,而且还有点死而后生的意思。因为大家突然发现,革不革命只是一时的事,做学问却非常实惠地得到长久地敬仰。于是在一场林道静与余永泽的跨世纪较量中,最后胜出的是余永泽。看看我们都给了这位不选择革命而选择了学问的张中行什么样的高冠:“未名湖畔三雅士”、“国学大师”、“学富五车”……而我们现在要再评价杨沫,能给个什么定论呢?“著名作家”?还是“女革命家”?好像都有些勉强。在张中行越来越清晰的今天,杨沫模糊了。
现在的年轻人知道张中行的多吗?我们那一代是基本不知道的。我读过《青春之歌》也看过同名电影,所以只知道一个余永泽。然后顺便知道了于是之。那是属于杨沫的年代,她的书大行其道,凡是有读书习惯的恐怕没有几个不去读《青春之歌》。凭心而论这本书在当时也算得上佳作,至少是比《高玉宝》之类强多了。一个女人借助小说叙述她的情感往事,还夹着那么多的对男人的哀哀怨怨,即使写得再革命也还是可以解读出一些人性来的。而在我看来,林道静的价值不在于她有多革命,而在于她一生出现过的若干风格迥然的男性,他们虽然各走各的道,却殊途同归地爱上了林道静,看来小妮子是非常懂得享受爱情的。一个令人羡慕的事实是:在当时的革命者中非常流行未婚同居。
我从来没有喜欢过余永泽,虽然我并不认为他做错了什么。我觉得做人可以自私、但不能猥琐。余永泽被杨沫塑造得很猥琐,这确实妨碍了我客观地去了解张中行。我有时在想,张中行是否看过《青春之歌》这部电影,他面对着银幕上的于是之会不会有反胃的感觉?
据说文革的时候造反派到张中行处想搞杨沫的黑材料,张中行却在材料中证明了杨沫作为一个革命者的货真价实,事后杨沫很感激他。我总觉得这事不像是余永泽做出来的。他那么阴暗的一个人,为什么不趁机报复一下林道静呢?
当年杨沫与张中行的分手当然不是要不要革命的矛盾。从人物性格分析,杨沫这样一个不本份的女子,即使落到了革命者的手中也是要狠狠折腾一番感情的。潜心学问的张中行不曾给红色革命带来过什么麻烦,却被一个女中学生弄得差点乱了方寸。好在他们的爱情没有走太远,直到杨沫身边出现了一群更有反叛色彩的愤青,才让张中行安静下来回到学问中。从这点上说,是革命打救了张中行。
我八七年刚到珠海时,有一次在海边散步,看到杨沫一个人坐在石凳上发呆。我一下想到了站在有轨电车上飞扬着头发散发传单的林道静,想到了她那双可以穿透阴霾的锐利的眼神。我想这是一个活在《青春之歌》里的人物,人们对这本书和电影的记忆有多久,她就能活多久。
但是张中行不是余永泽,他并不属于《青春之歌》。他应该活在《负暄琐话》和《顺生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