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守独立 摇曳自由 (上)

【今日图片】“丫山国际志愿者村”的竹海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数》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一万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问题是:什么事情,可以让人们心甘情愿地做五年,不会导致边际效用递减,不会产生审美疲劳,不会因每天重复做一件事而心生厌倦,而且还会出现边际效用递增,产生持续的动力,甚至越来越有力量?
我想,这样的事情需要满足三个条件:1.有无限的创意空间,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让人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成长;2.自己的付出对他人有所帮助,受到人们广泛肯定和支持,能从社会成就感中获得愉悦;3.能产生磁性般的引力,促使人们从技术走向艺术;从精心设计走向随意发挥;从简单重复走向多元创造。
迄今为止,北京大学公益讲座已经走过六年多,开讲近750场,我们之所以还在快乐地继续前行,或许是因为这项公益满足了以上三个条件。
2011年的2月14日,我们在北京紫玉山庄的一幢私人别墅里,举办了第一阶《从生命走向慧命》的第1期,这是公益讲座的第一场。从此,开启了当初我们只知道大概方向,却并不知道会做成怎样的一件事情。
2017年2月14日,是北京大学公益讲座开讲6周年的日子,我从丫山经韶关到达鹏城,与深圳的新老“三剑客”相约,一起度过了一个不一般的“情人节”,因为2月11日是深圳开课五周年。
深圳003志愿者吕静提到了一件往事:当初,她的先生——惠科电子的董事长——曾对她说:你们能坚持做五年,我就钦佩你们。现在,她与深圳的志愿者一道,已经持续跟随北大公益讲座超过五年。
深圳010志愿者唐岚,与吕静一样,也是在2012年2月11日听完课之后,成为了深圳最早的志愿者,并出任了深圳慧至堂的秘书长。五年多来,她跟随参加了650多场讲座,足迹遍及中国50多个城市和地区,还跟随讲座去到日本、台湾。五年前,她是一个拿话筒都会发抖的小白领。五年来,她将自己90%的时间用于北大公益讲座,仅用10%的时间从事保险职业。五年后,她成长为了一个优秀的主讲讲师和主持人。2015年,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了她的处女作《春潮如歌》,现在又要出版她的第二本专著《夏雨轻风》——像炎炎夏日的雨后轻风,给时而被雾霾围城、时而被功利逼迫、时而被烈日炙烤的朋友们,带来了另一番的惬意凉爽与清新淡雅。
真正的公益人是天生的。这里说的“天生”更多是指“天命”,指的是他自感于宿命的安排中实在非要做这件事情不可,什么也拦他不住。于是,一路做下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高人指点,善人相伴,小人监督,贵人相助,最后成为他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我知道,会有人不大同意这种说法,认为:“一个人不是天生就懂得利他的。如果你天生就利他的话,你叫做牺牲自己。这种人活不下去,会被牺牲掉,或者说存活的概率几乎为零。”可是,真正有公益心的人,并不是笨人啊,他知道公益要持续下去,自己绝不能被牺牲掉!于是,他们慢慢开始悟道:原来是自己好,也要让人家好;在让人家好的过程中,自己要越来越好!
在付出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一次次“双赢”,而且是递增性的相互成长,彼此成就。这个公式叫:A-B大于A(A代表一个人资源秉赋及生命价值的总和,B代表对别人有帮助的付出)。这也就是北大公益讲座的运行公式。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