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三角困局 • 后记

文:梓林
(一)
黑格尔说的“逻辑的展开就是历史”,也可以调个个儿来说:历史是逻辑展开其自身的过程。正是抱着这样一种看待历史的态度,10年前,我尝试着让46集电视连续剧《大明王朝1566》描述的那段“历史”,展开它内在的逻辑。在我看来,既然这段“历史”是符合逻辑的,那么,它对当下的我们,就一定会有意义。
(二)
当然,以文学作为工具讲述的历史,并不是历史的全貌,而以文学作品为对象写出的关于历史的评论,也只是一己之言。历史是一面客观存在的镜子,它静静地待在那儿,每当我们走近它,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的现象,用自己的头脑联想到的一切,用自己的笔将想到的一部分写成的文字,其实都是个性化的经验和业已形成的观念。
(三)
当年,完成这样一本书,一共花了8个月,从2007年2月开始,一直到10月15日才最后定稿。这时,离我50岁生日,还差8天,因此,这本书可以算是50岁的纪念,或50岁的自恋。
10年之后,我60岁了,重庆卫视于2017年2月25日开始重播《大明王朝1566》。这件事,让我最后下定了决心再版此书。在验证自己当年眼光的同时,我也欣慰地看到了历史的进步:从一波三折的限播到卫视重播、网络热播;从收视率不到0.5%,到现在大受追捧,说明这10年来,中国社会的包容度和观众的欣赏水平,的确有了很大的进步。
(四)
《大明王朝1566》,是刘和平先生继《雍正王朝》之后的一部历史剧巨著。这部电视剧,让我思绪万千,感觉如鲠在喉,有话要说。于是,开始写作系列评论文章:《王朝投影》。
这组文章同时在《管理学家》杂志和我的《思想统治企业》博客上陆续发表,共25篇。
其间网络上反响热烈。《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举办《大明王朝1566》电视剧研讨会,刘和平先生特别要求主办方邀请我出席,会上,两人第一次见面,彼此却都感觉相见恨晚。
2007年9月29日,《管理学家》杂志社举办“双周论坛”,邀请我和刘和平先生担任共同主讲嘉宾,就“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精神”的问题展开对话。
随后,当代中国出版社决定,将这一组25篇评论文章结集出版,书名定为《王朝投影——〈大明王朝1566〉对中国企业家的启示》。不久,在2008年5月,此书即面市。
为一部电视连续剧写一本评论集,不敢说绝无仅有,却也算是极为少见的。而对我来说,在已经出版的30本书中,这本书的确是最值得再版的书。当年,一位担任某省发改委副主任的朋友告知:他下午拿到这本书后,乘飞机回到家,从晚上10点到凌晨3点,一气读完,并说,很久没有一口气读完一本书了。
(五)
第一版的写作,因为前后时间跨度较长,期间又因经历了更重要的事情而搁笔,所以,前后文章的语言风格略有差异。于是,在正式出版之后,2008年和2009年我又做了两次修订,调整了一些文字,大约删了一万多字,增加了四万多字,一加一减,再版比第一版实增三万字左右。一直想着,有机会要把一部完整的作品献给读者。
从2011年开始,个人的兴趣和精力转移到做公益——创办“北京大学公益讲座”,乐此不疲已经六年多。我发现了另一块领地,这里有更多的乐趣,渐渐把再版的事忘在了脑后。感谢柯琳芳女士对这本书偏爱,也感谢当代中国出版社的不弃,使这本书得以再版。
(六)
书已经出来了,对与不对,不是作者的事,是读者的事。相信,只要是真实的思想,或多或少,总是可以给人一些启发的,这算是决定再版这本旧作最重要的理由。接下来要感谢所有有缘的读者:你们的喜欢,就是我的喜悦。
2017年3月3日于北京望京诚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