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的“知行合一”

文:鲁瑞清
【今日图片】即将出版的《我们共同走过》系列丛书之五:《道源揽胜》装帧设计
曾经有人问我:“请用一句话告诉我,北大公益讲座与其他课程的区别。”我说:“两个字——修行;四个字——知行合一。”
我加入北大公益讲座以后,就经常听到这句话:北大公益讲座就是为志愿者开设的修行道场。修即学习,行即实践。人生除去这两件事,我想大约没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了。
“知行合一”更是北大公益讲座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出现在各个章节,在志愿者四个理念中的第二个理念“用我们的做到,证明我们全部的说,是真实不虚”中;在第一阶“慧命”部分;在第二阶“信解行证”和“信愿行”部分;在分享会《梦想者的天堂》第四个板块“讲座与讲做”部分。所以,我经常想:北大公益讲座为什么吸引我,从2014年5月24日第一次听课后就不走了,为什么那么多志愿者愿意追随,奥妙可能就在此。其他很多课程,都是在讲、在说,北大公益讲的座则是说我所做,做我所说。某种意义上,“知行合一”在我看来也许就是北大公益讲座的核心。
“知行合一”不是北大公益讲座的发明,古已有之。从孔夫子到王明阳,以及现代人,都在研究这四个字,践行这四个字。那么,什么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就是说与做的一致性,就是认知与行动的一致性,就是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要做到知行合一,既有“知”的问题,更有“行”的问题。
知,实际上是人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认知的总称。相比人已知的东西,外部世界没有感知、认知的东西,多的不可想象。所以,人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中,都是在感知、认知的过程中,即学习。所谓不知者不为过,说的是不知道的事情做不到,很正常。或者说,即使做错了,也可以理解和原谅。在孩童身上,我们经常看到这种情况,一般不会认真去计较。当然,我们看到更多的情况是,知道,然后做不到。这,需要我们从知行合一的过程做些分析。
“知行合一“过程包括:感知、知到、知道、良知、做到。
感知,属于人对外部世界的条件反射。我们眼耳鼻舌身对外界有本能的反应,如:对声音,对温度,第气味,感知到了,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其实,人对外界的知识和事物,绝大多数处于感知的程度。据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皮层有一个重要功能——过滤。它,只让最有价值、最紧急(危险)的信息通过。否则,无穷无尽的信息都进入我们的大脑,人非疯掉不可。
知到,属于人对外界事物表象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基本上停留在概念的程度而已。父母与孩子说话时,孩子经常回答:知道了!其实,这里准确的表达应该是“知到了!”。他,知道你在对他说话,但对你说的内容,并不感兴趣,甚至根本没有听见。在北大公益讲座,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听了一次课程,就再也不来了,以为自己已经全部知道了。但跟随了过百场讲座之后,我深刻感悟到,在课堂上我们收到的最多2%而已。因为,单纯的知识只是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不做,还是不知,更谈不上不到修行。
知道,当你对一件事物有清楚的了解,包括内容、逻辑、结构等,能够完全把握,就处于知道的程度了。人的学习,一般要达到知道的程度才可以、才有用。长期追随的志愿者,都有这样的感觉,北大公益讲座就像一本厚重的书,常读常新,越读越有味道。因为,在读的过程中,自己发生了改变,让身边的一切发生了不同,你才逐步体会到北大公益讲座的真谛。
良知,这是人内在的价值观、是非观、道德观。也是在知行合一过程中,人对自己的拷问。当人了解了很多外部世界的信息、事物以后,应该采取什么态度,需要用良知来判断。符合自己良知和社会公认良知的事情,应该去做。否则,就不要去做。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本质上是良知与做到。他,舍弃了前边的知道,或者,他只讨论与良知有关的做。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他老人家不仅用良知修相自己,而且用良知成功的劝降、收服当时的“无赖”、“匪患”等。
问题的关键在于,知道应该做,然而做不到。为什么?有障碍呗。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力、利、情、欲。
力,这里指能力、力量。很多时候,人知道应该去做。为什么做不到,没有能力呗!如:希望自己把饭菜做的更可口一些,因为不会做饭,只能味如嚼蜡。这,就需要学习,不断的学习,以提高自己的能力。
利,这里指利益。家庭应该和谐、和睦,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真正做到的人未必是多数?为“利”所困也!兄弟之间,为争财产闹矛盾,甚至大打出手,并不罕见。为什么?利益使然。
情,这里指感情。感情是人与人之间关系最基本的纽带。亲情、爱情、真情,让夫妻、亲人之间,关系很好,十分幸福。但是,情是一把双刃剑,一个情字也毁了很多人,坏了很多事。
欲,这里指欲望。广义的欲包括利和情,这里只分析狭义的欲--贪欲。要努力,做不到,因为乱踩刹车;要减肥,做不到,因为贪吃;要健康,做不到,因为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贪欲,毁掉了很多人。欲,没有不行,这是人内在的动力。欲,关键是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不能求,不能贪。过犹不及,过比不及更糟糕。
做到,这是北大公益讲座课程的根本目的。正如大家经常说的:北大公益讲座不是演讲好,不是课件好,片子拍的好,而是有一批志愿者真正去做,知行合一,让自己和家人都越来越好。如果志愿者听了课,回去都不去做到,课程讲的再好听,也没有什么意义。
做到,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改变,让亲人、家庭、同事、社交圈,感受到你带来的“光明圆融善”,修出人生的一百分(让自己快乐,让别人快乐);二是在北大公益讲座享受付出。作为一个志愿者经常参加活动,并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参与;践行志愿者理念,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进而,推广课程,做课程中的朗诵者,做主持人,一直到做讲师。这些,都是付出的机会,也是自己修行的过程。我自己从听众到讲师,一路走来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知行合一”,首先要知,知道的“知”。没有知,就不知道要做什么?“知行合一”,重点在“知”,良知的“知”。用良知进行判断,决定要不要做,应该如何去做?“知行合一”,关键是做,做才能“到”啊!所以,北大公益讲座的志愿者携手共同创造修行的环境,在这里,用我们全部的做到,证明我们所说的是真实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