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付出,只是感恩

文:梓林
北京大学公益讲座第一阶的第一句话就是:“感恩不是什么大德行,感恩是生命内在应有的品质,一个人一辈子只要学会感恩,那他的人生道路一定会走得平顺;正如慈悲不需要理由,慈悲是生命的源代码......”
尽管每一次都重复说这句话,但即使是听过N遍的志愿者,也未必都能够记住这句话,并理解北大公益讲座的课程,为什么要从这句话开始。
先讲一个故事吧——
二战时,一个犹太家庭遭到迫害,大儿子和小儿子分别去寻求帮助。大儿子去找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小儿子去找自己曾经帮助过的人。结果大儿子获救,小儿子却被出卖了。
有人因此得出以下结论:爱你的人,会一直愿意为你付出;你爱的人,却不一定愿意为你付出。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对你忠诚的,都是曾经给过你恩惠的人、爱你的人。
但事情似乎不是这么简单。这个故事或许还可以给我们另外的启示:
一、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他们不仅有爱心,而且有一定的能力。如果我们一直都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这一点很重要!
那么,在他们的心目中一定会留下美好的印象。这种付出与感恩的正循环,正是大儿子求助获得成功的双向条件。
二、对于自己曾经帮助过的人,或因协助使之成就了一番事业,那都是过往岁月中累积的“存款”,纯粹隐遁于无形之中。遇到困难时,对方或许会想起那些共患难共荣辱的经历,因为“有感情”。而在那个当下,对方有没有能力提供帮助,有能力,帮还是不帮,那要看他的能力和德行了。
难得一见的国产电影佳作——《老炮》中,就有这么一个情节:英雄迟暮的六爷,为了救儿子,到处筹钱。找到一位自己曾经救过,现在混得风声水起的弟兄,可坐下说话还不到一支烟的功夫,就被人下了“逐客令”。六爷顿时勃然大怒:“你以为我是来‘讨债’的吗?”
从这个桥段联想到小儿子被出卖的结局,不难看到:那些曾经接受过他帮助过的人,现在有没有能力提供帮助,还得两说。何况如果对方误解为是来“讨债”,就很麻烦了。因为对方认不认这笔“债务”,此“债务”是多少,是一件很难确定的事,而且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即便是对方“认账”,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如果对方意识到可以通过出卖来勾销“债务”,这个时候,风险就更大了。而且,过去帮的越多,风险就越大。这就是小儿子求助失败的根本原因。
三、中国古语说的好:“施恩图报非君子”,如果没有绝对的把握,万万不可将生死攸关的事情,希冀寄托于别人的报答上!
真想对人好,做完了,就放下。感恩是自律,不是对别人的要求,更不可去祈求。
北京大学公益讲座对所有听众的感恩,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因为没有听众,我们就做不成这样一件公益,而没有志愿者的参与,就没有大家共修的道场。所以,我们的每一份付出,当下已经获得满满的回报,付出与回报在同一时空同体实现,哪里还有理由不感恩?哪里还有理由事后图报呢?
做,就好;做了放下,就更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