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于低调是自信
梓林推荐:《安于低调是自信》
【今日图片】地球最美弧线:中国梯田
当生命穿过三峡的时候,因为前面有地心引力,后面有江水压力,不得不奔腾咆哮,这叫身不由己。
过了三峡,当生命走到江汉平原,前途已经展现无比开阔的选择,这个时候,一个生命还愿意向前,其真正的力量,应该来自于对大海的信念。
不需要高调,因为名利已经放下。回归自我的最大好处是:宁静,可以保健,亦能让思想到达深邃,让情感触摸隽永。
2015的最后一个早晨,盘腿坐在禅床上,写下这篇推荐文字,知道自己的生命不在朝天门,也过了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都说:人生60岁,才刚刚开始。应该是指生命已经过了宜昌,不再激情四射,不再追求喧嚣,开始回归自我,为自己活着;开始内求,不急不忙地去做应该也能够做的事情。为了自己,无需高调。
在北大公益讲座低调做小的方针的背后,是做实、做透、做久的追求,如同江汉平原的从容淡定,默默前行。
明天,北大公益讲座将进入第六个年头,我也将进入59岁,写下这些感想,算是推荐冯骥才先生《安于低调是自信》的理由。
安于低调是自信
冯骥才
在媒体和网络的时代,只有高调才会叫人看见、叫人知道、叫人关注。
一个人高调必须强势,不怕攻击,反过来愈被攻击愈受关注,愈成为一时舆论的主角;高调不仅风光,还带来名利双赢,所以有人选择高调。
高调会使人上瘾,降下来就难受。但媒体和网络都是一过性的,滚动式的,喜新厌旧的。任何人都很难总站在高音区内,所以必须不断折腾、炒作、造势、生事,才能持续高调。高调只是这个时代的一种活法。
于是,另一些人就去选择另一种活法——低调。
这种人明白在商品和消费的社会里,高调存在的代价是被商品化和被消费。这样,心甘情愿低调的人就不为人所知,但他们反而能踏踏实实做自己喜欢的事,充份地享受和咀嚼日子,活得平心静气,安稳又踏实。你问他怎么这么低调,他会一笑而已:就像自己爱一个人,需要对别人说明吗?所以说:低调是为了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高调是为了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
文化也是一样。也有高调的文化和低调的文化。
首先,商业文化就必需是高调的,只有高调才会热卖热销。然而热销的商品迟早会被更新鲜更时髦的商品取代。所以说,时尚是商业文化的宠儿。人说时尚是造势造出来的,里边有大量的泡沫,但商品文化不怕泡沫,因为它只求当时的商业效应,一时的震撼与强势,不求持久的魅力。
故而,另一种追求持久生命魅力的纯文化很难在当今时代大红大紫,它不会为大红大紫而放弃一己的追求,它甘于寂寞,因为它确信这种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我很尊敬一些同行的作家。在市场称霸的社会中,恐怕作家是最沉得住气的一群人。他们平日不知躲在什么地方,有时一两年不见,看似在人间蒸发了,却忽然把一本十几万或几十万字厚重的书拿了出来;他们笔尖触动的生活与人性之深,文字创造力之强,令人吃惊。待到人们去品读去议论,他们又不声不响扎到什么地方去了。惟其这样才能写出真正洞悉社会人生的作品来。
作家天生是低调的。他们生活在社会深深的皱折里,也生活在自己的心灵与性情里,所以看得见黑暗中的光线和阳光中的阴影,以及大地深处的痛点。他们天生不是做明星的材料,不会经营自己,只会营造笔下的人物;任何思想者都是这样:把自己放在低调里,是为了让思想真正成为一种时代的高调。
享受一下低调吧——低调的宁静、踏实、深邃与隽永。低调不是被边缘被遗忘,更不是无能。相反,只有自信才能做到低调和安于低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