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行践言

文:郭梓林
【今日图片】冰雪鲜花
北大公益讲座,其实是“讲做”。
“讲我所做,做我所讲”“做得到的,就讲,讲过了,就去做到“一一这才是“修行”。
我们只是祈愿:“让每一个接受过我们服务的生命,光明圆融善。”发这样一个愿,还仅仅是一个好的开始,接下来的是,要“用我们的做到,证明我们全部的说,是真实不虚”。
讲,已经越来越难,因为会讲的人太多。而且讲来让别人做,自己不做的人也不少。所以,讲出来要让人相信,更是越来越难。基于这样的考虑,北大公益讲座,其实是“讲做”,因为“做”常常比说更有力量。
在发出这样一个善念,并践行这个善念的过程中,我们志愿者从来不认为自己“可以改变世界,可以改变别人”。正如克里希那穆提说的:“你改变不了一座山的轮廓,改变不了一只鸟的飞翔轨迹,改变不了河水流淌的速度,所以,只是观察它,发现它的美就够了。”
当然,我们坚信:如果自己真正“光明圆融善”了,一定会对身边的人产生正面的影响。而在让自己渐渐做到“光明圆融善”的过程,就是一个修行的过程。
同时,我们也坚信:如果志愿者能够做到“光明圆融善”,就一定会给身边的人起到示范作用。这种示范作用,反过来会让人们相信:这群人以“做”为基础的“讲”是真的,进而愿意与我们一起去做。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讲”,绝不是“好为人师”的“讲”,而是“做给你看”的“讲”。
其实,北大公益讲座的“讲”,就是“做”!不仅仅是主讲人在课堂上的演讲,更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对每一个人的讲话,体现在每一条微信留言的遣词造句、语气口吻之中;不仅仅是主讲人在课堂上的“头头是道”,更是志愿者回到现实生活中的“条条做到”。
北大公益讲座的志愿者,无论是“讲”也好,还是“做”也好,只有一个目的:“让自己的生命更好!”自己好了,或许有人愿意听你“讲”,愿意与你一起修行;如果自己都没有好起来,别人是不会听你“讲”的。
我们深知:讲话,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要用实修的方式来讲话,更是难上加难。因为“修讲话”,既要修念头,又要跟“做”连在一起。不管是“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最难的是知行合一。而且,知与行的关系,是乘数关系:五五二十五,四六二十四,三七二十一,二八一十六,一九得九,零乘十等于零。
我创办北大公益讲座近五年,正式课程也讲过530多场了,还是不时会发现自己“又讲错了”:生怕别人没有听进去,态度上还会很强烈。这是因为几十年来,落下的习性太重,要修到“轻轻说箴言,句句是爱语”,真的不容易。现实生活中,真正有力量的“讲”,只是轻轻地说,就好了,绝不夺人所敬。所以,还要继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