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你在哪里?

文:鲁瑞清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篇诗文很多人都熟悉。裴多菲对自由的理解和追求,已经达到了高于生命的顶峰。那么,你看到过失去自由的人是什么样的吗?
2015年10月19-22日,我有幸跟随北大公益讲座到达江西省赣西强制隔离戒毒所开课。这里,收容了1400多名戒毒人员。我们为干警和戒毒学员各举办了两场一阶课程(全员分两批),还参加了警方举办的“99重阳节亲情帮教大会”活动。这是我第一次走进戒毒所这样特殊的环境,时间已经过去快一个月了,当时的情景经常在我脑海中回放。
开课前的迎宾,对志愿者是一个考验。会场在二楼,戒毒学员排队上楼进入,每个人拿着自己的塑料坐凳。我们拿出最真诚的微笑,热烈的鼓掌,迎接每一位听众。我第一次见到他们的感觉:多数人很茫然,脸上没有什么表情。个别人会对我们勉强点头,给予回应;极少数心情还不错的学员会说:“谢谢!”“你好!”。
能够容纳700多人的大厅,戒毒学员按照编制(大队、中队)就坐。每个人都是一把塑料凳子,纵向排列。会场秩序还算好,没有出现乱哄哄的局面。偶尔,会有窃窃私语和交头接耳。随着讲师的讲解,他们积极给予互动。
当梓林学长大声问:“能不能搞定自己?”他们有力地回答:“能!”最打动人心的是散文诗朗诵。当唐岚学长朗诵《假如自由明天来临》和《回家的路》时,全程鸦雀无声。很多人都低下头,静静的聆听。不少人掩面而涕、潸然泪下,甚至哭出声来。
现场版《志愿者之歌》播放时,他们竖起耳朵听,瞪大眼睛看,随着音乐击掌,完全融入了热烈气氛之中。这些,也许触动了他们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唤醒了他们的人性和良知。课程结束时,多数学员的表情由阴转晴了。我相信,他们大部分都是第一次听北大公益讲座的课程,第一次感受到北京大学的课程原来可以这样讲。
干警组织有序撤场,志愿者列队为他们送行,并送上纪念品。不少人发出了会心的微笑,点头、鞠躬、问好并感谢,三个小时的课程已经把他们的心打开了。700多人撤场,大约需要半个小时。结束曲《和平之歌》播完后,唐岚学长再次朗诵《假如自由明天来临》和《回家的路》,一次又一次地诗朗诵,伴随学员们退场。我相信,这一课不论他们记下了什么,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许是终生的印记。
10月21日是重阳节,赣西戒毒所举办了一场“亲情帮教大会”,志愿者一行受邀参加。我观察到,当梓林和敬萍学长为现场1500多名戒毒学员,以及在场的干警和亲属朗诵《回家的路》《假如自由明天来临》时,当亲属代表的发言时,不少戒毒学员在低头落泪,那些亲属们就更是唏嘘不已,那种爱恨的交织,看得我们也眼圈发红,心被撕扯着……
是啊!一个人只有当自由被限制、被剥夺时,才知道自由的珍贵。虽然只有两年时间,但也是度日如年啊!自由,你在哪里?
如果说,我们给戒毒学员送去了一堂重新认识生命的课程,其实从我们自身的角度看,志愿者是更大的受益者。戒毒学员,用自己走过的错误道路和沉痛代价,给我们的上了一堂活生生的人生教育课。
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而人终究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当我们想狂妄的时候,让我们仰望星空!当我们被欲望左右的时候,让我们默念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