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远方》后记(下)

标签:
讲座北大远方图书馆文纳斯 |
文:郭梓林
【今日图片】讲座走进赣西监狱;世界著名图书馆
可以说互联网思维,给予了人类生命成长的新环境:
首先,任何个人的梦想,只要能与复兴中华的梦想一致,是中国梦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有圆梦的可能。
其次,个人的智慧在与群体智慧融合的过程中,彰显了“依靠所有人,而不依赖任何人”的群众路线铁律,任何领袖不过是群体智慧的众筹高手而已。
第三,进步成长是在不断试错中实现的,只有去做,才有可能找到实现梦想的路径,仅仅是想没有意义,再好的想法,都会很快地会淘汰。
第四,只有跨界思维,才会不断产生灵感,重组就是创新,网络从技术上已经大大降低了创新的成本,并使创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张力。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网络,不会有北大公益讲座的今天。而互联网的显著特点其实是对我们北大公益讲座的真实写照,它从某个方面应证了我们在坚持“无组织、无纪律、无收入”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有条不紊地完成近500场课程和各地的分享会,这是一种非常有益也是很成功的尝试。
《诗与远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蓝色梦想》,编辑了这些年我在微信上发表的一些感言,分为11个主题,虽不大成体系,但也可以窥豹一斑,了解北大公益讲座想做什么,怎么做的。
第二部份《恬静心灵》,是我们在课程中的配乐诗朗诵的文字稿。在我们课程中,配乐诗朗诵是最能打动人的环节。许多志愿者已经养成一种习惯,回到家里打开音乐,独自享受朗诵给心灵带来的喜悦和放松。甚至还有一些志愿者在各种聚会的场合,把这样的诗朗诵作为现场表演的小节目,而大受欢迎。
第三部份《写意音符》,我们的课程中播放歌曲的歌词。这些歌词都是改编自中外比较著名的歌曲。借助优美的旋律,以贴切的文字,阐释着北大公益讲座的理念。
第四部份《诗化人生》,是近些年我写的诗,多数是应对之作,也有几首是专门为课程写的,如《灵魂的守望》《去去就来》《就这样》,由于体例的原因,没有放在第二部份,而是放在了第四部分。
之所以最后选择“诗与远方”做为书名,是因为物质越是发达,人们越是应该过着有诗意的生活,越是担心生命的短暂,越是不能没有对远方的思考。北大公益讲座要用诗的语言,来叙说我们对远方的思考,我们要用走向远方的脚踏实地,来创造诗化的人生。而北大公益讲座的志愿者,对诗化人生的热爱,对远方的笃信和践行,都使这样一个轻资产轻运行成本的公益活动,获得了巨大的持续力量,因为,我们找到了能把真善美完全融为一体,并具有无限创新空间的公益活动形式。踏着诗的韵律走向远方,不亦乐乎!
感谢这些年来所有支持北大公益讲座的各界朋友,感谢家人的豁达大度,感谢志愿者的信任和跟随,感谢高秀芹女士和朱竞女士,为这本书的顺利出版所做的努力以及精心策划和精心设计。
感恩天时地利人和,感恩开明的社会一直在成全我们,感恩万物一直在引领我们通过光明圆融善从生命走向慧命!
【图片说明】
1、圣日内维耶图书馆,法国巴黎
2、沃克图书馆,美国明尼苏达州
3、文纳斯拉图书馆,挪威文纳斯拉
4、圣约翰学院图书馆,英国剑桥
5、国会图书馆,美国华盛顿特区
6、马萨林图书馆,法国巴黎
7、布拉格国家图书馆,捷克布拉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