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新书评论 |
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形象,是个理性的刻板老头。关于他的生活点滴,莫过于他的生活极为规律,以致于邻居看到他出门散步,就知道某个钟点到了。这个细节是他枯燥哲学生活最著名的一个注脚。
大学时候,我在阿尔森·古留加的《康德传》中读到了另一个八卦(这几乎是后来我对这本书的唯一印象,可见人们是多么的喜欢八卦啊)。很多人都知道康德一生未婚,那他对性爱是怎么看的?甚至他有无感受到真正的性爱?古留加经过多方调查,终于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据说,一次有人问康德,他怎么看待男女床第之欢。康德思索了一下,以一贯的理性主义精神答道:那是男女之间一系列无规律动作的组合。
而手头这本新近出版的《康德的诅咒》一书,无疑是关于康德最大的,也是最意味深长的八卦。
从阅读快感上来说,前150页是个难挨的部分。作为铺垫的部分,冗长的内容让人有点着急。我注意到作者是目前定居在意大利的一对哲学夫妇,这是他们的第一部哲学推理小说,写作手法有生涩之感,有些故作的悬念。而翻译者也貌似新手,在语言上,前半部分的叙述与对白明显感到磕磕绊绊。无聊之至,我甚至一度要放弃。
幸亏,我没有放弃。
从200页开始,作为历史的、背景的康德先生终于作为主人公进入了阅读视野。这位80岁的老头,对哥尼斯堡系列谋杀案保持着热衷,他的试验室的容器里存放着恐怖的亡者头颅。扑朔迷离中,康德,这个当时世界上最智慧最理性的人一直在检察官之背后,扮演着权威裁判的角色。
随着调查的深入,在排除了那个性感的患有白血病的娼妇等一系列人之后,谋杀嫌疑人指向了陪侍了康德30年的男仆——朗普。小说最精彩的部分从这里开始了,作为仆人的朗普为什么制造了这一系列谋杀案?谋杀案跟康德到底有什么关系?
盖子要被揭开了。
内幕一:没有了仆人朗普的康德,康德还是康德吗?这架撼动人类历史的思考机器,谁提供了润滑的机油?在作者迈克尔·格利高里奥看来,真实的康德是典型的双重人格,理性是我们熟悉的人格,而另一个生活中的康德,就是借助于朗普来实现的。于是我们看到,在朗普被驱逐离开康德之后,康德不能写下一个文字。在朗普被狼群撕裂几个时辰之后,伟大的康德的伟大的心脏也停止了跳动。
内幕二:在貌似理性的康德的心灵深处,涌动着怎样的灵魂?头顶着灿烂星空,他内心的道德准则只是向“善”吗?法国大革命将路易十六送上断头台,从脖颈喷涌而出的鲜血,不仅喷了主人公年轻主人公身上,也喷洒到了向善的康德的心灵。谋杀案的背后,不是拿破仑大军压境的政治恐慌,而是一位老人内心邪恶的爆发。
于是,利用小说,作者迈克尔·格利高里奥实际上跟历史上的康德开了一个最大玩笑,也同时展开了对康德理性哲学的强烈质疑。从西方文化上看,这是个令人恐惧的反叛。就如同之前有人借重新解读基督之死,为犹大的清白辩护。这都是彻底革命的,动摇西方文化根基的令人恐怖的极端解读。
这,有可能是另一种真实吗?传说中康德撰写的那部《犯罪理性批判》真的存在吗?或者它真的被抛入河水,到了另一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