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跟他一起玩话剧的学生,王晓凡一口一句“那些孩子”。从1994年气,他开始在高校排练各种风格的话剧,足迹遍及京城各大高校。《雷雨》、《北京人》、《思凡》、《青春之歌》、《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樱桃园》、《仲夏夜之梦》、《小王子》、《桃花源》、……最多的一年,他一口气排练了十四五部戏,
校园话剧不等于“业余”。2000年,王晓凡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排练的《培尔·金特》,是国内第一个整本的《培尔·金特》,当时演出后的影响非常大,以致于被邀请赴欧洲参加国际戏剧节,并获得好评,这让众多学生群情激奋。“很多专业院团排不了的戏剧,我们排了,做不了的事情,我们做到了。”说到这事,王晓凡半自豪半调侃地说,这是他做校园话剧最大的“政绩”。
“话剧最基础的当然是培养观众。”王晓凡说。10多年间,有多少学生看过他的话剧,已经难以统计,很多人正是因为他才与话剧结缘。当时,首都师范大学97届的英子是王晓凡手下的一位话剧“孩子”,曾经参与过《雷雨》、《埋葬死者》、《天边外》、《村居一月》、《思凡》、《桃花源》等剧的演出,虽然后来话剧没成为她的职业,但话剧却已经成为她工作之外的最爱。她后来的男朋友曾经不无醋意地说:“搞不明白,每次见到王晓凡后你都会莫名亢奋!”听说了这个段子后,王晓凡哈哈大笑,回应了一句:“她演话剧那会儿,见了谁都亢奋!”
某种意义上,王晓凡做的就是“播种机”的工作,这些种子不仅撒进了像英子这样的参与者心里,也撒进了众多观看过话剧的大学生心中。离开校园后,他们有能力买几百元的票到剧场看话剧,王晓凡“培养观众”的初衷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实现。更有人受其影响,选择了话剧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王晓凡说:“一些人现在已经成为了现在话剧创作的中坚力量。”
现在的王晓凡,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话剧教学和研究上了。说起话剧,他不喜欢回忆故事,他更愿意谈问题。“这几年学生都喜欢做先锋风格的,离传统越来越远,我特别着急,我曾经带着强烈的情绪反对。校园话剧几年之前就开始遭遇瓶颈,一直上不去。”对这种情况,他心里其实是矛盾的。“我意识到他们开始挣脱开我,他们想自己做事,而这正是当年我渴望看到的情景。”
他说,觉醒最重要。
王晓凡语录:
1、做话剧太难了,你不可能用理想和梦想召唤所有的人。话剧百年之后的今天,这一点尤其让我感触良深。
2、艺术开始矮化自己,迎合搞笑的、娱乐的趣味。他们很多人没意识到自己身上的使命:高校是精英云集的地方,如果这个地方都开始迎合观众趣味了,话剧的希望在哪里?
王晓凡档案:
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博士毕业,现任职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从事校园戏剧导演十多年,被称为“校园话剧第一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