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鸣乡道光寺

分类: 寺观庵院 |
咸丰《重修梓潼县志》载:“道光寺,县东三十里,明嘉靖间重修。峰峦叠秀,林壑幽深若图画。”
道光寺,在梓潼县马鸣乡场镇北约1千米处,坐西南向东北,背靠高家山,面向白家河。坐标31.70937319°N,105°23163958°E,海拔525米。由戏楼、大雄殿、观音殿等组成,占地约两千平方米。
(一)唐代造像
道光寺后山有唐早期石窟一龛,保存较完好。坐标31.70708678°N,105.23236244°E。
龛离地1.4米,有梓潼文管所新搭建的铝合金窟檐。外龛宽1.82,高1.88,深1.02米。内龛宽1.12,高1.47米。龛内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主尊宽0.69,高1.35米。头部宽0.2,高0.31米,高螺髻,桃尖形头光,面部丰腴,眉间施白毫,下巴双层,两耳垂肩,颈部三道蚕纹。值得注意的是,两鬓、螺髻和等处,残存了三十多片银白色的贴片,形状偏椭圆,边缘不规整,单片面积不足半平方厘米。由此可窥见当时装彩的工艺。内着僧祗支,外披双领下垂式大衣,趺坐于须弥座上。大衣下摆包住双腿后,垂覆座台上部。左手置两腿之间,衣褶自手层层荡开。右手举于胸前,手势残缺。左侧弟子左手向右持施剑印,右手于胸前捻串珠。右侧弟子双手合十。两侧菩萨施璎珞,赤足站于莲台之上,桃尖形头光。两尊力士捆扎围裙,天衣飘动,胸臂腿上肌肉暴凸,威武地举起外侧的拳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梓桐根据图片判断,此摩崖造像的年代可能在唐代早期。
道光寺的唐代造像并不是孤立存在,在其东偏北5千米的老君观,有唐贞观十七年道教造像。
(二)叶蓁留记
寺旧有一碑,系叶蓁《道光寺落成记》,《县志》收录。旧碑无存,乡人据《县志》重刻一方,并在《记》后写下现代历史:1952年,寺之房屋被分给穷人。1988年重建大雄殿。1990年6月拆毁。1991年冬月重建大雄殿。1992年10月修建戏台。1993年建观音殿。1994年建殿,供奉瘟祖、武圣、牛马二王。1996年刊《道光寺落成记》碑。
道光寺落成记
道光寺,距梓潼东三十里,马鸣寺之别院也。脉发武连,臂据七曲,迤以囗囗,囗以长冈,带以香水,绕以七泉。展玉皇左山麓,甃大雄殿,翼以两阁突出,俯依天王殿,轩窗松霭,铁马鸣风,石炉香篆,(廊)阁庑库,峥嵘相联,外壮沙门,幽通苔径。殿后陟石级而上,两观音殿尤峻,凭凌水池,沉碧浮光,恍若脱尘氛而与造物者游。远视之,层楼叠屋,岌立于林峦紫翠中,若图画然,一剑南奇境也。
历年既久,未有为之记者。会释本相,偕钦印谊予,请记以垂不朽。予以乡故,弗获辞,谨按请状,质以闻于父老者。寺之创始,明果首葺马鸣,次达天封寺。永乐间,复寻幽营大雄殿两阁于此,名曰宝莲庵。高侯恤其憩淡,而不忍夺其所志,租税附不,以方外待之。成化初,上毁淫祠,命赵莲幕分勘,欲仍统马鸣。适得观音殿前池中古碑,额有“道光寺”三字,余苔藓剥落,莫能辨。众果之为,阴有所降,赵君以及此高侯意复得全。道光之名,自是复显,然犹草草未备。果传以悟通,再传了、秀、琦、瑞顺,继建殿台,竖立天王殿。续传本相、钦印,相造石炉三座。钦印竖两观音殿,回廊庑库一十余楹。虽各派自营,每得乡眷赀助,所丹漆垩黝,规模轩豁,视昔有加,而祈祷游观,于兹盛矣。
顾道光从役民事,归宁父兄,几希于家人,不可无一言以阐其教。但佛道宏肆演迤,莫之可竟。而得道光之说者,独西山寓言转语,最为亲切。其曰:“以利欲炽燃为火坑,以贪爱沉溺为苦海。一清净烈焰可以成池,一警省觉船可以抵岸。灾患缠缚,随处而安,无惰畏,将如械自脱。恶人侵凌,待以横逆,无(愤)嫉,将如兽自奔。”是道虽元窈,嗣是者即胜境而绎此,自不觉入于慈仁广大之域,而其道益光。不惟寄赵君可顾名全寺之意,抑且不徒予之记也。
今本相,白氏之宦裔也,儒雅通医;瑞顺、钦印,祖出本上,而守已有;余皆行道,不能悉书。故一时緇流,号有材局者,必曰本相;苦节清修者,必曰琦、瑞顺、钦印;而追其垂裕之艰者,必致念于明梁云。(考《叶氏家谱》,蓁为庚辰进士上林志五世祖)
据此,道光寺的历史可追溯至唐早期。至明代永乐年间,僧人明果先修马鸣寺,再建天封寺,后在此创建宝莲庵,成为马鸣寺的别院。高侯体恤明果,以世外高僧对待,免其租税。成化年间,朝廷禁毁淫祠,命赵莲来寺查勘,观音殿前池古碑额题“道光寺”三字,乃以此为寺名。明果传悟通,再传了秀琦、瑞顺,建天王殿。明末,续传本相、钦印。本相出自白氏,儒雅通医,建石炉;钦印出自叶氏,修观音殿。两僧拜会邑绅叶蓁,请为新落成的道光寺作记。
按,叶氏祖籍湖广麻城县,明初入川,世居梓潼县八甲朝元山迎真观(今梓潼县双峰乡银针观)。始祖叶嵩,字维岳,梓潼县生员,中贡国子监,成化十年任永州府知府。传至清代有叶蓁,一传叶先根,于康熙年间徙居绵州东乡六里雨台山。递传叶芳琳,三传叶春美,四传叶枝楠,五传叶上林,嘉庆庚辰科进士,六传叶含朴,鹤鸣书院主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