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鼓山寺观

(2023-08-26 22:08:48)
分类: 寺观庵院

边堆山是三镇界山,有三座寺观。山顶清平寺,属新皂镇,相连的上兴安寺(大悲寺)和山腰的下兴安寺属石桥铺,山脚的三清属永兴镇。三座寺观都源自古兴安院。

兴安院创始无考。北宋绍圣二年(1095),僧明兴任住持,以此推算,建寺历史至少有900余年。南宋建炎三年(1129),住持僧庆先去世,建有僧塔。

兴安院位于川陕驿道之上,介于石桥、皂角两铺之间,来往官绅商民前后相望,为使行旅“劳顿可憩,渴烦可解”,建有茶亭。

历宋、元,至明万历十二年(1584),由地方绅耆孙吉、王体正重修,仍建茶亭。寺前有李福堰,闸草石河水,灌古井、石桥坝田,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知州李正芳重修后,更名为李公堰。明清交替,该寺再毁于战乱。

雍正十二年(1734),僧玉池和耆民王成德于旧址重建殿宇三间,寺前道旁仍设茶亭。知州屠用谦受玉池之请,两次到寺,书匾“茶亭”,撰《重修兴安院碑记》。屠知州表彰了玉池的功劳:“茶亭当南北之冲,劳顿可憩,渴烦可解”,“商者、旅者、肩者、负者、提挈者,往过来续,咸得沾一沥之润”。并劝戒守住初心,多加检点,不致产生纰漏。

“咸丰六年(1856)四月二十九,安县洪水陡涨,冲毁河堤,决东门直入,溃城南而出……绵州大水冲入城郭内外,淹没居民无算。”在这场水灾中,兴安院被冲毁,仅剩正殿。十一年(1861),蓝乱祸延绵州,提督占泰在边堆山被擒,死于东岳庙,兴安院在这次兵灾中彻底损毁。

同治五年(1866),里人移建兴安院于山腰。山顶则有清平庙。兴安院旧址被赵姓人稍作修葺,成赵家观音庙。但旧址为驿路所必经,又为安县至绵阳水道停歇站点,故人气颇旺,甚至自发形成临时小街。

上世纪三十年代,川陕公路通车,古驿道衰落,兴安院从地处通衢之寺变成偏僻小寺。

民国十六年,塘汛龙明成在成都二仙庵受戒,后至昭觉寺附近三清观作道士。六十年代拆观,龙道长回绵,栖身赵家观音庙,建修殿宇三间,改名三清观。自70年代末,由第二代住持本乡吴至文陆续建修,渐成今日规模。第三代住持双碑王诚文,自2016年开始,先后重建祖师殿、玉皇殿、观音殿、三清殿等。

三清观在山之西北麓,夹于宝成和宝成复线之间,坐东向西,占地1100余平方米,由灵官楼、玉皇殿、三清殿、观音殿、土地祠等组成。

而山腰的兴安院,自同治五年迁建后,屡有兴废,几年前再次重建,称下兴安寺,上兴安寺则是山顶的大悲寺,新皂人又分建清平寺。

一山三寺观,既有历史原因,更有属地权宜,都源自古兴安院。鼓山寺观


鼓山寺观

鼓山寺观

(一)两宋僧塔

三清观土地祠中又许多土地石像,大多是近三四年从周边被拆小土地庙中搬迁来。(新松山寺也有此现象)有残柱,宽0.21,高0.92米,双钩“双桥似彩虹”等语。有两块石板,应为一组,各宽0.5,高0.95米,一刻“供奉镇江王爷神位,先师石工位”、一刻“供奉桥梁土地神位,先贤首事位”。

有宋僧塔二件,均为四面柱题。其一高一尺有余,正面额刻“庆先塔”三字,下开弧顶方龛,龛内趺坐一僧,穿交领阔袖大衣,双手拢袖禅定,头型饱满,但面目漶漫。其余三面均刻有字,楷书,字径不过2厘米许,字口模糊,读之难以成句:

“师名……/……僧时二十五……化缘……政和六年六月二十四日……师衣钵,囗囗囗囗/遗身舍利,于建炎三年太岁己酉九月丙午朔、二十八日癸酉良辰,囗常住田内囗茔,北山下开正穴修塔者也……日立塔……”

另一僧塔略矮小,正面额刻“明兴之塔”四字,额下之龛形和龛内雕像与庆先塔所见相似。仅一面之上半刻字尚可辨识一些,行楷,字径2厘米许,有“六年二月”“囗风乡人”“去世下无继嗣”“别择师玉济明囗法弘禅”“名行高胜”“见之忻然”“住持本院囗囗绍圣二年”“师孙七人”等语。

绍圣是北宋哲宗使用的第二个年号,绍圣二年即公元1095年。政和是北宋徽宗年号,政和六年即公元1116年。建炎,是南宋第一任皇帝赵构使用的第一个年号,建炎三年即公元1129年。可见,这两座僧塔的年代在北宋末南宋初,可证兴安院的始建年代不晚于两宋之际,这与清屠用谦“历宋、元、明而烬于寇”之说相符合。

(二)驿路茶亭

同治《直隶绵州志》所载较乾隆、嘉庆州志稍全:

兴安院治西二十里官道旁,古有茶亭,建自万历十三年,雍正中僧玉慈重修知州屠用谦记

郡西十五里许,精蓝一所,前有茶亭,介在石桥、皂角二塘之间,便行旅也。历宋明而烬于寇,久不复振。雍正甲寅,僧玉慈即故址新三楹,请予颜之,仍其旧曰茶亭。诸凡商者旅者肩者负者提挈者,往过来续,咸得沾一沥之润,其亦往来井井遗意乎?

予惟一命之士,苟得心于利物,于人必有所济上而,下而欲立欲达,胥统之矣。然此乃吾儒有体有用之实际,彼瞿昙子弟何尝不言觉岸何尝不言慈航究之空诸色相无真实际学问无真实际经济知见法门者类然,况龌龊不足数者哉玉慈独非瞿昙子弟乎何其宗无为而乐有为耶?虽然,有说焉。茶亭当南北之冲,劳顿可憩,渴烦可解,固将为玉慈功。倘不时加检点,致使缁流淆混,荡轶清规,敝漏戒巵,又将为玉慈过。然则玉慈为功乎为过乎?当必有以处此矣。予因其请而两及之,一以为玉慈劝,一以为玉慈儆。

是役也,前耆老孙吉、王体正重修于万历十二年,今耆民王成德与有力焉,均善念也,故并书

咸丰六年河水冲圮,仅有正殿,十一年毁于贼。同治五年里人移建鼓山腰,正殿三楹,右廊三间

(三)龙道长净戒牒

三清观中保留了龙明成道长的净戒牒。时间:“民国十六年岁次丁丑二月初二日”;受戒弟子:龙明成;传戒:“四川省成都二殊仙庵敕赐丹台碧洞堂上第二十五代弘道传戒律师申信筠”;证盟师邹崇品,监戒师白崇贤,保举师李宗明,演礼师樊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