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村松包梁汪氏碑

分类: 墓志铭 |
2020年6月到魏城莲池村1组松包梁探访了徐家碑,碑在莲池堰右岸,坐西向东。2022年6月探访汪钟魁、汪澄墓碑,没想到与徐家碑同处一座山岭,且相隔不足两百米,处于山的另一边,坐东向西。
松包梁,又名松包岭,是大小青林沟之间的山梁,脉自荆山,为龙鼻嘴近案。据汪钟魁、汪澄等墓志,此支汪氏为汪庆云后裔,传说老祖是洪轩公汪振学。值得一提的是,崔映棠撰汪钟魁墓志、崔映椿撰汪守福元配杨氏墓志,张荣光撰汪澄墓志均为信息丰富、文辞俱佳的好文章。初识如下:
1.崔映棠撰汪钟魁墓碑
墓碑由底座、碑板、夹石、地栿、顶盖等组成。夹石联:“凤翥鸾翔地,龙盘虎踞时。”碑横长方形,宽1.43,高0.76米,楷书,字径3厘米,云:
皇清例赠文林郎汪公讳钟魁之墓
从来贤哲之挺生也,出则为家国天下建勋猷,/处则为乡党宗族敦孝弟。若汪公者,诚吾乡之/人杰也哉。公讳钟魁,字鼎元,幼而沉毅,少长即/倜傥不群。善事父母,好施舍,凡造桥培路及族/党中无力嫁娶者,虽倾囊弗惜,力或不足,即多/方调济,人咸以孝义称之。先君庆云公子四,公/居长,理家政。若诚、若廉、若信,皆课以耕读。信少/而敏,父母极钟爱之,临终嘱公培植,公延师课/读,无倦容。信长,科名未捷,援例入都,因友人事/株连缧絏,例发回籍,遣往他省。公闻音呼号欲/绝,归即自投,愿以身代,上官廉其情真,命捐金/自赎。时家计耗空,措贷维艰,遂依例遣发湖北,/后闻于湖北家焉。呜乎!今人之于弟兄也,听妇/言、乖骨肉、积私财、薄父母,视手足不啻路人。若/公虽未能策名天府,而顺亲心,爱兄弟。孔/子云,“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非此/之谓乎?公诚人杰也哉。
州教谕崔映棠撰文
州廪生王国华书丹
祀男:守福,守禄。孙:永锡,永年,永清,永和,永鸿。曾孙:朝桢,朝炯,朝焕,朝柱,朝练,朝纪,朝(夑),朝枬,朝璠,朝璋,朝瑀,朝玺。
子婿:王登元,梁恒道,罗万林,黄西武。
大清光绪十五年五月初四日
按,崔映棠,字树南,外号“老夫子”、“崔包包”。生于清同治年间,世居州城崔家巷。前清廪贡生,尊经书院调取住院肄业生,署华阳县、犍为县教谕,铨授江津县教谕。民国元年(1912),崔被绵州法团票选为四川省临时议会议员,后相继任绵阳筹赈局局长、绵阳图书馆长、绵阳县教育局视学、《绵阳县志》协修、总纂兼绵阳县修志局副局长主持局务。《县志》收录《崔映棠重修游仙观记》《崔映棠为图书馆欢迎捐书启》《李盐州实政记》等。卒于民国20年代末期,享年约70岁。今李杜祠里有《春酣亭碑记》为其书,此碑由其撰,王国华书,清代的教谕任职地在省内,同时回避本州本府,“州教谕”之说让人误认为其为绵州教谕,此错误当是书碑时产生。与此相似的还有,绵阳文史学者曾多次误吴朝品为绵州教谕。
2.崔映椿撰书汪守福元配杨氏墓碑
墓碑三开间,明间由底座、碑板、夹石、套门、顶盖等组成,三匾:“甲山庚向”“龙虎穴”“凤凰巢”。两联:“昆仑佳气来龙远,沧海祥云舞凤齐。”“来山开甲第,此地结庚星。”有平安如意、花开富贵、鱼龙变化等雕刻,鳌鱼尤生动。次间外侧后收,整体为八字布局。碑云:
例赠孺人汪母杨孺人碑记
孺人杨姓,讳守贞,字竹筠,如意公之长女,受之/公之德配也。初生有异征,少长言辞刚正,而性/情宽和。及适公,公生母早逝,庶母不淑,兼先父/救弟难,致家中落。孺人亟请于公曰:“一家数十口,嗷嗷待哺,此任非君莫能肩,若励志科名,何/以谋朝夕而济缓急。”公以庶母为虑,孺人曰:“妾习内则、女诫诸书,世间无不是之父母,君且/去,我自竭诚以事之。”公于是货殖于绵城,一切/家政,皆孺人身任之。咸丰辛酉,蓝逆将犯绵,公/遣人接家眷入城避兵,孺人曰:“州城虽坚,吉凶/难料,万一失利,全家坐困,不如分驻为便。”公携/长子入城,孺人携二子一女偕娘舅驻藏王/寨,虽历辛苦,卒保两全。兵燹后,室宇尽为贼毁,/无力重修,家人有析居之议,公与孺人泣曰:“子何不幸而罹此大凶,使我手足分离也。”祖贻/田产悉与胞兄,依旧基造茅屋数椽居焉,公与孺人佃房居住,各安执业。胞兄不善谋家,连年/(举)债,孺人数劝公偿之并分润之,附近新置之/田皆与之,累数年,全无尤辞。其嫂旧染目疾,閤/宅衣履冠裳,皆孺人缝纫之,虽析居无间。又携/侄与己子同读书,视之较厚。先是,嫂与庶母同//居,相视畛域,至是皆化之。公孝友克敦,天眷(稠)/厚,偶有余积,孺人即劝公置田宅,以立根本。囗/以还,同治壬申买徐姓田数十亩,继又买杨姓/田数十亩,治屋宅一院,皆孺人赞襄之,至是/有家室。自归家后,凡宗族乡党贫不能嫁娶者/资助之,子弟无力读书者增[赠]以束脩,不能自给/者常常周恤,荒年遇之尤厚,人咸以慈母称之。/光绪丁丑,连年遭旱,有远匪欲劫其家资,于乡/人探其厚薄,乡人举轶事告之,匪曰:“此仁人也,/犯之不祥!”遂遁去。其感人如此。中年奉礼佛经,/至老不倦,平居无嗜好,薄于自奉,恒厚于济人。/御下外严而内宽,故内外肃然而无敢犯者,亦/无敢毁者。嗟乎!今人之处世也,知利己而不知/利人,知谋近而不能虑远,况在巾帼乎。若孺人/者,不惟巾帼中之须眉,抑亦须眉中之豪杰也。/今其长男、季男皆市井人杰,中男游泮食廪饩,/诸孙彬彬然有大家风,天之报施善人,岂爽哉!予与中男有金兰之诣,凡孺人之事,实心倾之/人矣,因不揣固陋,综其迹而为之序。孺人生于/道光丁亥年八月十八日酉时,卒于光绪己丑/年五月初七日酉时,铭载中石。
优廪生世愚侄崔映椿顿首拜撰并书
大清光绪十六年二月初八日谷旦
铭曰:
易重坤贞,礼详内则;人禀阴阳,咸有一德。囗囗/孺人,首重天伦;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孝囗囗囗,/和睦共处;宗族乡邻,各得其所。泽能及物,囗囗/格天;锡富与贵,子孝孙贤。在昔太娰,后囗囗囗;化洽关雎,祥征麟趾。验彼孺人,德备当囗;囗囗/遗范,椒山家风。继迹前贤,束身曩哲;松囗囗囗,/冰霜励节。扶持世道,救正纲常;淑身囗囗,囗囗/流芳。
子婿:蒋泽坤,赵德蕴。
长男永年罗氏,次男永澂梁氏,三男永和李氏。
孙:朝煊,朝炯,朝焕,朝璋,朝珍,朝珅,朝枬,朝杰,朝樾。
大清光绪庚寅年仲春月初八日勒石
按,撰书者崔映椿,清代绵州廪生,调取尊经书院肄业生,娶分省广东县丞赵鸿勋之姊为妻,旌表节孝,子光炘。
汪杨氏身处蓝乱时的“两全”抉择,全力支持丈夫在绵贸易,一有余资便置产,碑记勾勒出一个性格刚正,颇有见识的旧时代女性形象,让人钦佩至极。为富能仁,泽能及物,让匪人不犯的事迹,是“作善降祥”这个古老告诫的的现实折射,让人所乐见。
3.廪生汪澄墓志
碑竖长方形,削角,双面刻字,云:
清例赠文林郎汪公讳澄老大人、汪母梁老孺人之墓
子婿:文耀鑫,罗绍绪。
胞侄:朝夑唐氏,朝炯萧氏。
祀男:朝璋谢氏,朝珍罗氏。
孙:位公,位卿,位俊,位杰,位贤,位良。勒石。
百代流芳
公讳永清,字海平,州优廪生也。其尊人守禄公,精于贾,家道赖以勃兴焉。有子/三,公为中子。少颖悟,尊人课以书籍,成诵即能解。稍长,命服贾,居数月,公以为/贾不如士之尊显也,遂笃志就学。会编修谭公典蜀学,擢为弟子员,文行并优,/名噪一时,屡膺房荐。公初名炳灵,后食饩,更名澄,乙酉科选拔列优等,拟拔未/第,公自是不复作科名想矣。家居奉亲独竭力,凡侍疾之勤,服丧之戚,营葬之/厚,一切如礼。晚年精岐黄术,随症立方,不泥古法,贫乏者不责以仪物,其活人/也无算,谚所谓“不为良相,以为良医”,公之谓矣。公立身醇谨,孝友性成,析箸后/犹怡怡聚处一室。与人交无逆亿心,人服其忠信。尤笃厚士类,与公晋接者,/辄以前言往行勖之,期于成材,故游其门者多获高第,以公之学行而论,洵士/林之冠冕矣。公生于咸丰癸丑年(1853)四月十二日亥时,享年五十有三,卒于光绪/乙巳年(1905)冬月廿五日午时。卒之日,乡人咸为啜泣,以为天萎哲人,吾将安放?德/配梁孺人,州中名族子,少娴内则,长归公,敬戒无违,事翁姑孝,处妯娌和,令闻/久著于乡闾焉。育子二,长朝璋,次朝珍,颇有父风,众谓汪氏有子矣。女二,适名/门。今年卜兆于斯,后将与孺人合葬,哲嗣勒石纪德,余为之铭曰:
世人之可/传可述者,不必其掇巍科、通仕籍。如公之行可为法,言可为则,家政堪为坊表,/儒林奉为圭臬,修业者被其熏陶,卧病者赖以存活,亦可以脍炙人口,经没世/而称扬不绝。若孺人则性秉幽娴,操守贞节,赞公成名,贤称巾帼。公之后宜乎/炽昌,即以卜公之余德。
世愚弟州增生张荣光拜撰
受业州文庠赵廷璋顿首拜书
大清光绪三十三年十月初一日谷旦
按,四川学政谭,即谭宗浚,广东南海人,咸丰辛酉科举人,同治甲戌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云南盐法道。光绪二年督学四川。光绪八年充任江南乡试副考官。吴朝品是光绪十一年乙酉科拔贡生,汪澄未第。
4.故汪母罗老孺人之墓
孺人氏罗,绵北巨族罗公明贵之长女,囗囗囗俊,幽娴多能,娴习礼仪,深谙教化,三从根囗,囗成其性,皆秉父教之所致也。自德配寿山公,囗囗小康,公于绵城贸易,凡井臼桑麻,经营家政,囗囗一己操持。克家勤俭,尽善尽能,奉姑教子,囗囗囗囗,故十余载,积金数千,置产造屋,而家声大振。所生二子二女,教以诗书女红,典则常存,婚配囗囗,囗囗囗囗,温恭囗顺,为生平之素志。孝敬慈爱,囗囗囗囗,螽斯衍庆,难忘大德,克昌厥后。聊叙囗囗,生于前清己酉年(1849)冬月二十九日酉时,享寿六十九,卒于于民国丙辰年(1916)冬月二十六日酉时。囗囗囗囗报德,略述颠末,用志不朽云。
子婿:王朝佐,秦瑞珍。
胞侄:汪朝璋,汪朝夑。
祀男:汪朝炯,汪朝煊。
孙:汪位汉。
县立模范学校校长特奖四等文杏章拜撰并书
岁次戊午年(1918)全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