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泉史迹】明崇祯十年夏一娘墓碑

分类: 绵阳金石 |
夏一娘墓碑在鱼泉寺山下杨家湾杨氏墓地之中,额圆身方,略向前倾,下部埋于土中。经清理测量,宽45,高70,厚8厘米。中竖刻“明故显妣亲夏氏一娘之神位”,字径大小不一,小者3-4厘米,大者6厘米。左右有小字,字径1厘米,仅“出”字可识。近下款刻字亦漶漫殆尽,有“孝男”“媳”“万历”等字,字径2-3厘米。下款:“崇祯丁丑年二月初三日立,孝男罗国安、罗国涛、罗国海。”
立碑的时代背景。崇祯十年,即公元1637年,据乾隆《绵州志》,崇祯十年冬,李自成犯蜀,梓潼官兵败于广元。李自成自梓潼兵分三路,一走潼川,一趋绵州,一入江油,分陷川西诸州县。十三年(1640)十月、十二月,两陷绵州,知州陆逊之丢土罢官。十七年(1644),张献忠攻下成都,建大西政权。清顺治三年(1646)清军进入四川,击败张献忠。以保宁为据点,与南明政权对峙二十年。民国《绵阳县志》载清初文人费密的叙事长诗《北征》,以“济济数万家,一旦化荆榛,狼狐白日走,魑魅哭城囤”的惊心之句,描写了顺治八年(1651)凋敝惨恻的绵州。康熙二年(1663),经营川东重镇重庆。四年(1665),将四川政府机构迁往成都。康熙十九年(1680),平定三番之乱。崇祯至康熙十九年,四川一直处于烽火连绵的大规模战争状态,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户口零落,耕地荒芜。
碑主夏一娘,为罗氏之媳,居住于绵州东渡乡鱼泉寺山下罗家湾。罗氏人在战乱中或逃或亡。夏一娘去世后不久的康熙年间,剑州马鞍山杨运昌在清廷招流垦荒政策下,来到杨家湾插占为业,居地因名杨家湾。至雍乾之时,罗氏后人回旧籍,见故园易主而祖墓未毁,便与杨氏联姻——许多如字辈、春字辈杨氏人娶了罗氏女为妻。
世事变迁,罗家湾成杨家湾,金家湾成杨氏居地,汪家坝成任、杨二姓产业,这些都是发生在鱼泉村附近的一些事情。
罗宅夏一娘墓碑、鱼泉寺大雄殿、魏城河金龙桥是鱼泉村的明代史迹,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