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辛丑三台行6:古井镇胡文寺

(2021-12-05 13:47:59)
分类: 绵阳金石

胡文寺,又作胡月寺、湖月寺、佛月寺、蝴蝶寺,在三台县古井镇西北3里李子园村4组凯江边。坐东南向西北,依山面江,分上下殿,面积约300平方米,两殿之间为穿寺村道,寺内有唐代摩崖造像、宋代摩崖石刻和明代墓碑等,2013年被公布为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一、唐摩崖造像

胡文寺摩崖造像,《绵阳龛窟》有载,凿于高4米,宽10米,距地面2.3-5米的黄砂石崖壁上,共有5龛,其中第4龛内附6小龛。龛口有长方形和正方形两种,均敞口平顶。

1号龛在右侧高处,是方形龛,宽70,高60,深20厘米。龛楣为圆拱形,顶为缓弧形,内塑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力士四天王及八身弟子立像,共计19尊。主尊头部缺失,宝珠形头光,结跏趺坐于束腰莲台上。内着僧祇支,左肩披大衣,右肩披覆肩衣,双手于腹前托钵。大衣覆盖莲台。两菩萨为宝珠形头光,穿华衣饰璎珞,一双手合十,一双手相抱。二弟子穿大衣,持莲苞恭立。四天王中右前天王,身穿铠甲,胸前披巾相结,双手合十于身前杵剑。力士上身赤裸,下身着裙,外侧手上举,内侧手下垂持刀柄,肌肉暴突,孔武有力。

2号龛在右侧中间,1号龛下,3号龛上。方形龛,宽27,高32,深12厘米。圆拱形龛楣,龛顶圆弧形,内塑一佛二菩萨,均为宝珠形头光,身形漶漫严重。

3号龛在右侧之下,2号龛之下。方形双重龛,外龛残宽21,高32,深8厘米,内龛宽15.5,残高24,深5.5厘米。内塑单尊趺坐像,双手合于腹前,大衣覆盖台面。坐台为弧形束腰,底座三层。

4号龛居正中,是胡文寺造像主龛。为方形双重龛。外龛龛楣为方形,平龛顶,宽2.17,高2.35,深0.8-0.98米。内刊龛楣为圆拱形,宽1.92,高1.68,深0.73米。

内龛设两层坛,第一层高35厘米,装饰三页忍冬纹。第二层高30厘米,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及天王、天龙八部、天众、飞天等,共计35尊。内龛龛楣装饰精美,分三层,内层为独立小卷草纹,中层为连珠纹,外层为卷草纹,外层卷草中有小化佛7尊。龛楣两角各有飞天像,飞天头顶发髻,天衣绕过头部呈椭圆形,一单手持天衣,一双手捧物。龛内主尊头部残缺,宝珠形头光,头光上有华盖,华盖两侧有菩提树叶。主尊身体丰满,内着袒右僧祇支,左肩批大衣,右肩批覆肩衣。结跏趺坐,座分两层,上层是双层仰状莲座,下层是束腰八角须弥座。二弟子站于双层仰瓣莲台上,圆形头光,穿大衣。右侧菩萨宝珠形头光,高发髻,身披璎珞,有天衣,下身着裙,左手持瓶,右臂举至肩。左侧菩萨宝珠形头光,左臂上举,右手持天衣,肩部有羽毛状批发,上身着内衣,系腰带,天衣在腹部形成U形,胸前戴连珠项圈。右侧力士面目狰狞,圆眼大睁,赤裸上身,肌肉发达,下着裙,系腰带。右手高举头顶,握拳,左手下垂。天衣自肩绕过手臂,在身体两侧呈S状飘动。小腿胫骨突出,赤足立于岩座。左侧力士与右侧力士相似。主尊左右各3像,呈上中下排列,下部人跪姿,双手合十,是供养人像。弟子、菩萨之间各有一身天王像,身体健壮,上身披铠甲,下着裙,系腰带,有天衣。弟子、天王之后是天龙八部像,一手杵剑头顶龙,一双手合十身穿长袍,一身穿长袍头戴方形高冠,一梳高发髻右手举铜镜,一三头六臂举日月矩,一持环首剑头髻上有猪龙,一高发髻双耳特大,一头顶兽头双臂绕颈。菩萨和力士之间还有10尊天众像。

4号龛右侧龛壁有上中下3龛。上龛高29厘米,是单尊坐像,其左侧岩面平整,似乎曾有题记。中龛长方形,右侧缺一部分,残宽63,高37厘米,龛楣装饰连珠纹,龛内有六像,均趺坐于长须弥座上,穿通肩大衣,施说法印、禅定印,原来应是七佛造像。下龛残宽48,高54厘米,为二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二飞天龛。二佛应为药师佛、释迦佛,之间有菩提树干,延伸至龛顶有菩提叶。

4号龛左侧龛壁有三龛。上两龛左右并列,一龛塑立像,一龛是二佛并座。下龛是一佛二菩萨,主尊坐于须弥台上,施说法印,二菩萨披天衣、璎珞。

4号龛菩萨体态和璎珞与梓潼西岩寺唐代晚期造像相似,坛面忍冬纹与附近文才寺咸通年间造像相近,天龙八部各造像与川内晚唐造像相似。龛内两侧的七佛、两佛并座也是唐代川内流行题材,大衣覆座样式亦在唐晚期流行。

5号龛在左侧,是方形龛,宽1.3,高1.5,深0.82米,内塑一主尊和52小坐像。主尊有华盖,装饰连珠纹,华盖两侧各有一飞天。小坐像均坐在小莲台上,大多漶漫不清。此龛或为净土变阿弥陀佛和五十二菩萨,现将主尊补塑为观音。

有题记一则,仅见“七月囗七”“日”等字。综合来看,这些造像以晚唐为主,兼宋初后塑。

二、宋代摩崖石刻

胡文寺后崖有两方摩崖石刻。

(一)任巨济七人游胡文寺诗并序

其一长2.51,高1.05米,凡20列,阴刻楷书,前序满列8字,诗文满列9字,字径7-8厘米,云:

(乙巳中秋)之八日,/囗囗任巨济具舟载/酒游武江,二弟民济、/道济从行,与者东山/禄至父、涪城王元俊、/云溪(严敬仲)、浮图信/师古。相(与)胡文兰若,/探(韵赋)诗,汲泉煮茗,兴/尽(而去)。

胡文古兰若,前江后山/根。居然一佳处,胜绝难/具论。三三金仙子,屏迹/依祇垣。渔樵隐左右,钟/磬鸣(晨昏)。吾侪支伦,/高义比瑶琨。灰心了万/境,妙入不二门。人世能/几何?岁月倏崩奔。为言/理归艇,落日淡烟村。/

进士任民济囗囗囗囗囗/同来,乙巳中秋囗囗

万历《潼川州志》张世雍识:贞观元年中秋之念八日,任具济具舟载酒,从行与者民济、道济、叔山陆仲甫、涪城王元俊,浮图信师古相与过湖文兰若,探韵赋诗,汲泉煮茗,兴尽而去。”贞观元年丁亥,并不是乙巳,此摩崖字体并无唐风,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张世雍所识年号肯定错误,且“念”为衍字,“巨济”作“具济”、“东山”作“叔山”、“禄至父”作“陆仲甫”,字句顺序与原刻也略有变动。

民国《三台县志》载:乙巳仲秋,余载酒游武江,偕兄弟巨济、道济及东山禄至父、涪城王元俊、云溪严敬仲、浮图信师古,相与过兰若古刹,探韵赋诗,汲泉煮茗,兴尽而去,留诗于壁焉。”“乙巳仲秋”与尾款相合,将任民济判定为序及诗的作者,但将“胡文兰若”作“兰若古刹”,最后又衍增“留诗于壁焉”五字。

据巴蜀汉韵拓片,此“具舟载酒游武江”的主人为任巨济,与他同游的,有他的两个弟弟,一进士任民济,一任道济,还有东山禄至父、涪城王元俊、云溪严敬仲、僧人信师古。一行七人在胡文寺“探韵赋诗,汲泉煮茗”,任民济所作序及诗即此摩崖。乙巳,一定为宋代某乙巳。据三台左启先生考证,将“凯江”称为“武江”,盛行于宋代,如文才寺嘉佑三年碑刻,又《宋元学案》:“李埴知潼川,以牛头山极险,乃跨山包之通溪之渠,以达武江。”故任巨济一行七人游胡文寺的时间。应在淳熙乙巳(1185)至淳祐乙巳(1241)之间。

(二)残刻

在乙巳摩崖之侧,宽0.85,高1.08米,风化极其严重,字径4厘米。仅见“中”“言其”“壁间书字”“诚然更作”等字。

万历《潼川州志》载有《湖月寺崖上叙》:岩林泉石,风物之美,他山无与比者。有轩为西向,翠木两株,骈植于其前,群山四围,一水下逸。”又载“任从质诗碑,载湖月寺”。

三、明张正道墓碑

张正道墓碑在胡文寺门外,竖长方形,石面剥落,边角风化,宽0.83,高1.37米,厚12厘米。碑云:

奉政大夫浙江按察司佥事肖山张公之墓

(祀男:)世隆、世(怀)、世陞;孙:囗囗。同立石

据赵顺安《三台惊现唐晚期蝴蝶寺》新闻稿,坟原在左侧山顶,在“大月敬”时被挖空,墓碑被铺成桥面,前几年村民又用石条将墓碑替换,立在寺旁。对碑主无从考究。笔者有幸梳理观鹿山张氏一脉,谨据《志》考碑主事迹:

张正道(1539-1598),字可守,号肖山,张翀孙,张肃长子,张正学兄。嘉靖十八年(1539)八月二十一日生。潼川州学生,嘉靖四十年(1561)辛酉科第七十名举人。隆庆二年(1568)戊辰科会试第三百六十名,殿试三甲第五十七名进士。

隆庆二年任江西丰城知县,“重修县治,作兴学校。”丰城公务繁剧,掌管文书的吏员善玩弄文笔作弊,又有很多豪贵之家不受管理。张正道是个十分廉洁的人,他用法律惩办狡猾的胥吏,其余的都惊惧震恐,生怕自己做事出错。他“省刑罚,节用费”,多有惠民之举。公务稍暇,便考核县学诸生。他不献媚上官,不阿谀显贵,因“持法太坚”而招致县内豪贵怨恨,于是改任东明知县。

隆庆五年(1571)任山东东明知县。东明县位于鲁豫冀三省交界地带,民风顽犷,难以治理。张正道不忍心用霹雳手段,致力于以德化民。有海头恶少歃血为盟,但凡同伙中有犯法落网者,便毙杀于狱灭口。张知县驱赶恶徒,对他们说,“你们这是犯了死罪,但人谁又没有良心呢?如果你们能改过自新,就给你们活命的机会。”众人感泣不已。

县内有妇女被杀,接手审案的官员因为受了贿赂而没有深入追查,但邑人都传言妇女是冤死的。张知县夜梦妇女站立庭下哭诉,便慢慢询问案情。原来是其丈夫引恶少入室,要奸淫她,她不从,被两人共杀。张知县梦中断案,天明捕妇女丈夫审问,情形果然如同梦中。震怒之下,依法收捕了恶夫及共犯,全县的人都拍手称快。

张正道在丰城时,将祖父张翀的遗作刻为《来衮小草》,付梓后,丰城进士雷礼作序。到东明县后,曾将此书出示给东明进士石星、穆文熙,遵照二人建议重刻,并改名为《张太常诗文集》。

张正道在东明县有三年。升大理寺评事左寺副,决断疑狱,力求合情合法,平反了很多冤狱。

不久调任福建按察司佥事,备兵建南。赴任时,取道故里,迎母太宜人金氏到任职地奉养。任职仅仅六个月,地方气象大变,风采大振。

万历十年(1582),遇浙江武林营兵变,众人议论被派去弹压的人不能称职,而张正道素有威望,应该被重用,于是移镇浙东的宁绍台道。

武林兵变后,台州兵看到闹事有好处,便蠢蠢欲动。有一副将对下属稍严苛,军士便聚众至道门喧哗,主将息事宁人,当着众军士的面把副将治了罪。张正道刚到台州时,就收到诉状。召集众将领着军士长跪庭下,宣布朝廷政令、军令,强调体统、尊卑和名分,众军士听得大腿颤栗。军纪得到整饬后,又核查军饷。说上报召募士兵数量多,军饷不继时,很容易动用岁费和官钱,动辄巨万,弊端丛生。不如核定人数,依照人数和军功按额拨发军粮,军中各伍互相作保,稽查时有据可依。又建议各将领升降更换时,那些训练足响的将领,可以破格提拔。督抚张佳胤采纳了他的建议。张正道的治理很有成效,遇春汛沿海倭乱,只有他镇守的浙东斩获最多。

张正道是个大孝子,带着母亲金氏宦游福建。移镇浙东时,担心母亲安危,加之金氏忽然念家思归,便打算弃官跟母亲一起回乡。金氏不愿耽误儿子仕途,坚决阻止了他。便命二弟张正学来迎母。金氏离开后,张正道怅然若失,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后因思母心切,竟患病不起,卒于任所。

张正道平素廉洁,不受他人馈赠,除俸禄外并无丝毫收入。病逝后,没法收殓,同僚叶梦熊为他治办了后事。葬潼川州治西“古井坝佛月寺”,即今胡文寺后。墓碑今存,仅剩“奉政大夫浙江按察司佥事肖山张公之墓/(祀男:)世隆、世(怀)、世陞;孙:囗囗。同立石”等字。娶王氏,所生三子名字由墓碑传世。其孙名字上为一山字,下部不清,据《潼川州志》,此孙当为张锡命,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游朴有《张肖山寮长添孙用前韵》一诗。

《三台县志》载:“张正道,潼川人,授丰城县令,移东明,历升福建佥事,值武林兵变,调镇台州,饬纪律,覈军饷。因思母,寝疾,卒于官署。著有《张观察文集》十二卷。”《潼川州志》《四川通志》等有传。

(李戴于2021125日)

辛丑三台行6:古井镇胡文寺

辛丑三台行6:古井镇胡文寺

辛丑三台行6:古井镇胡文寺

辛丑三台行6:古井镇胡文寺

辛丑三台行6:古井镇胡文寺

辛丑三台行6:古井镇胡文寺

辛丑三台行6:古井镇胡文寺

辛丑三台行6:古井镇胡文寺

辛丑三台行6:古井镇胡文寺

辛丑三台行6:古井镇胡文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