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完善】观太高灯寺

分类: 寺观庵院 |
高灯寺,又名烧灯寺、高登寺,在游仙区信义镇观太场(旧观音场)外东南,高峻险要,雄峙一方,为游仙观太和三台白雀的界山。民国《三台县志》载:“高登山,为一方主山,三、绵于此分界,北路群山由此发源,孤峰入云,百里皆可望见。”
一、北宋石刻
寺坐西向东,背依主峰,四合院布局。因新冠疫情,寺尚未开放,考诸寺前古迹,有一匾、一像、一香炉、一旗杆石、一造像题记,一石梯山路,两井。
门联似“高山仰止疑无路;曲径通幽别有天”之句。石质寺匾,宽30,高47,厚12厘米,平底双钩“高灯寺”三字,字宽11,高17厘米。文昌帝君石像,宽36,高72,厚20厘米。香炉残,题记不全,有“香炉一座,道光廿一年七月初七日谷旦”16字。旗杆石底座四方,边长60,高40厘米,上部扁圆,顶有杆眼,直径13,深10厘米。井有两口,北一口,井深而水少,南一口,井浅而水盈。通寺山路有5条,向西一条为石梯路。
最可观者,为一北宋造像及题记。造像在一单石上,石为砂质岩,近似长方体,宽53,高68,厚20厘米。石左下角斜向裂开,随原状拼合。石脚以上前缘均有缺损,越往上缺损越严重。正面凿龛,龛宽37,高56厘米,为穹顶龛。龛内为坐椅单像。椅为直搭木靠背椅,无扶手,椅上搭布,直边,前沿下垂近落地枨(chéng)。椅上一人,结跏趺坐。头身俱清瘦。头饰及面部残损。身披右祍交领大衣,在胸口形成V形,双层。外披袈裟,右下角揽至左肩腋前,与左肩披搭之巾作结。双手扶膝,共持一串念珠,珠串自然下坠,居中一颗尤大,亦或为绳结。整体来看,龛主是一个僧人,或居家修行之人。
该石左右两侧为造像题记,均为6列,单列12字许,阴刻楷书,字径1.5-2厘米,多数漶漫,有“大宋景德三年岁次丙午”“绵州魏城县(修)福里人也”等百余字。初识如下:
【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大宋景德三年岁次丙午囗月囗/囗囗忽同一日囗囗囗囗曰囗/囗囗妥生死迢渺皆囗囗囗囗/囗囗囗琬琰于他囗垒支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义莫不囗三囗//
囗囗囗囗囗囗囗则囗囗囗囗/囗绵州魏成县囗福里人也囗/囗囗古囗祈绌囗囗绵绵至于/囗囗囗囗囗公大德怀囗囗囗/囗囗囗囗院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人囗囗囗囗囗囗】
景德是北宋真宗的年号,一共使用了四年,以瓷器闻名的景德镇就是以这个年号命名的。景德三年,即公元1006年,距今千有余年。此北宋石刻,是绵阳宋代石刻的重要一员。它的发现,对地方文物、文史的发掘具有重要意义。
二、清代山寨
寺前有乡人2012年所立碑志,为唐荣举所撰,简摘如下:
高灯寺,原名高登山,位于观太、白庙、中太之间,三乡共管。民国时,田颂尧部霍新吾率测绘队测定为三台第一高峰。1982年林业局经航测,龙树博达岭以672米为三台第一高峰,高灯寺为第二高峰,海拔668.9米。
相传在康熙年间,填川移民到来后,发现此处有明代小庙,已残破不堪,便鸠众重修,并于乾隆十八年建寺。由大佛殿、观音殿、祖师殿、文昌殿、三霄殿等五座大殿组成,有僧侣二人。
咸丰十一年春,蓝乱祸及三台北路和绵州东北乡,乡人结寨自保。乌鸡、马鸣、高灯、金谷、云福等寨阴云密布。蓝大顺军“连破绵东云台、天成、乌鸡、烧灯诸寨”。高灯寨主名侯鳌,《三台县志》有载:“侯鳌,毕月乡人(按,现白庙乡人),咸丰十一年三月廿五日,蓝逆十六万众由邑北上窜,分队肆扰,乡人各结寨自卫。无如地势辽阔,人少不敷守御,贼乘隙一拥而上。鳌为寨主,被执,大骂不屈,死。”
蓝军破寨后,杀了寨主,扎营于此。当时满山军帐林立,鼓角喧天,夜间一串串高灯悬挂于旗杆,绵州、三台两地百里皆可望见,由此便称为高灯寺,且有“杀乌鸡,祭马鸣,高灯寺扎大营”之谚语流传。
国初后,僧人还俗,景象冷落。1987年后重建,为四合院布局,有陕西僧人仁青作住持,乡人卢仕文协助寺务。
三、待核信息
据《三台县永明镇,绵阳市首批特色小镇》,高登寺山下有杨家坝村。寺中现存文物古迹有:高登寺碑文2块,清乾隆年间水缸1口,八角井1口,蓝大顺安营扎寨旗杆石座1块,土寨墙千米,练兵场、战将台各1处,各种佛像数尊。
(李戴于2020年4月9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