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梓潼县大新乡弥江桥

(2019-08-06 18:27:17)
标签:

弥江桥

分类: 寻桥漫记

弥江桥在梓潼县大新乡弥江村2组弥江寺前,因弥江而名。[1]

一、桥况

弥江桥东西向,为两墩三跨廊桥。由桥墩、桥台、桥面和桥楼组成。全长14.3米,宽2.5米,桥下高2.4米,桥楼高约4米。

两岸生长了二十余棵古柏,据称栽植于康乾时期。桥墩由条石叠砌而成,上下水削角。桥板为木质平梁,先纵向架设圆木三根,再横向密铺木板。

桥楼由门坊、文昌阁、廊屋和护栏等组成。面阔四柱三间,进深两柱五檩,共计用8柱,柱围约0.9米。门坊木柱施撑鼓石,高1.3米,坊架穿斗式,枋板题额:“望江曲水”、“观音普渡”。施斗拱两朵,架设四檩,单檐悬山楼顶,覆小青瓦。门坊上另有小木牌,上书“大兴公社公房28号”几字。文昌阁高,两侧廊屋低,均为单檐悬山顶,面覆小青瓦。阁上供奉行文昌。整体来看,就像一座正在过河的轿子,故又名轿子桥。

二、桥碑

桥碑在东头,额圆身方,额刻插剑双鳌,寓斩恶龙除水害之意。碑身断裂,重新粘接后固定在桥头堡坎上。碑云:

夫兹桥建自康熙五十三年,为弥江之要路,范姓之锁,三郡共(培福)/果也。于乾隆五十三年洪水损折,住持祖澄与三郡囗囗施主囗囗/具,范姓施树一枝以捐赀,三郡助银钱二以补葺。厥功告成,行囗囗/往来络绎不绝,故勒石以垂后云。剑阳庠生赵囗昭撰,囗明开书。

南无三洲感应护法韦陀菩萨位下,本山、金龟住持玄智、玄徹、玄应,徒祖宁、祖德、祖澄,徒(孙)清泰、清法,师叔玄正。

范国谟、罗玉先、范国佐、范国应、董华国、范仕明、范仕奎、董开贤、董学陶、董绍先、范仕官,范国柱、张仕理、梁俸、范仕珍、范仕美、董鸿业、范仕连、赵广、范仕朝、董绍尧、罗经荣、/罗典文、武生梁子魁、武生董万祥、蒙天华、范淹、张怀英、范仕宗、董绍宗、范纯和、范濬一、范濬千、吴士富、/范仕洪、董贵嫏、梁登甲、董君嫏、范仕惠、罗典学、范寅、李达、林顶玉、李、范、董尚嫏、梁正学、范仁先、董良嫏、僧觉应、范仕怀、范、权、达、才、/梁正伟、范仕囗、梁囗文、范囗先、范仕寿、范恺、范仕虎、范溥、范仕祥、范玉、范仕全、/范仕玺、董绍唐、董元嫏、李君、范林、董荣国、范龙、范门张氏、董绍连、梁门蒲氏、罗门蒲氏、/范仕位、范仕彬、董绍万、范仕宽、范奇、范俊、陈良、董士学、李和、敬于(口七)/范、董、范、董。

大清乾隆五十四年三月某日,工匠邓在志刊

三、解读

据碑,弥江桥位于鸡鸣三县之地,处弥江要路上,原由范姓人捐资,梓潼、剑州、盐亭三地人士共同修建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至乾隆五十三年(1788),桥被洪水冲折损坏,弥江寺住持祖澄鸠集三地人士,范姓人捐树、三地人士捐资,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完成补葺。

该桥在寺前,有“观音普渡”匾额。几年前曾出土石质莲座,背负莲座的是韦陀像,分腿蹲踞,左手扶膝,右手于身前以杵柱地。这些信息反映出该桥是一座利济行人的寺桥。

值得注意的是,弥江桥上供奉了行文昌。[2] 梓潼县是文昌故里,祭祀文昌是多个朝代以来的旧习。文昌分为坐文昌和行文昌,坐文昌住守寺内不出门,行文昌可以被抬出去扫荡,称为“文昌出巡”,这是梓潼旧俗,相沿至今。把行文昌的銮舆融合在廊桥之上,正是“文昌出巡”风俗的一种特殊表现。

绵阳境内的古廊桥,以北川晓坝镇的姊妹桥和江油青林口的合益桥为大观,另有江油重华镇的公安桥、盐亭来龙乡的来龙桥、回龙桥、黄溪乡的迎禄桥和这座弥江桥。20136月,弥江桥被公布为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李戴于201986日记)

[1] 《盐亭县志》载:“弥江,自剑州来,经县东、南门外,西南流三里合梓江,至射洪县入涪江。” 查看地图,弥江正源发源于梓潼大新乡元宝村、曙光村、龙泉村等地,支流发源于南部县桐坪乡、丘垭乡等地。志载源于剑州,或因梓潼在雍正五年前属于剑州。

[2] 80多岁的陈忠树老人介绍,弥江桥是几县往来的水码头,轿子桥上原来供的是文昌老爷,现换成观音了。

梓潼县大新乡弥江桥

梓潼县大新乡弥江桥

梓潼县大新乡弥江桥

梓潼县大新乡弥江桥

梓潼县大新乡弥江桥

梓潼县大新乡弥江桥

梓潼县大新乡弥江桥

梓潼县大新乡弥江桥

梓潼县大新乡弥江桥

梓潼县大新乡弥江桥
风山堂图梓潼县大新乡弥江桥
风山堂图梓潼县大新乡弥江桥
竹溪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