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笔记】初游江油小匡山读书台

(2018-10-26 22:17:06)
分类: 石刻遗馨

小匡山,又名点灯山、翰林山、读书台,为唐李白读书之遗址,《四川通志》、《龙安府志》、《彰明县志》和《江油县志》皆有记载,在江油市太平镇让水乡读书台村。

戊戌初秋,初登,遇结伴郊游者,获赠甜柚,言半个小时可登顶,海拔731米。石山郁郁,路道盘曲,攒碧在霄,境界幽深,人若身处尘外。

一、小匡山字库塔

小匡山原字库已倒塌,现塔是用旧有构建、新添缺损部分重新拼搭而成,高7米有余。其基座由条石砌成,近正方体,高2米余。宝顶葫芦形。塔身四面四层,由石板嵌拼,逐层收分,开文昌宫、仓颉宫、魁星宫、八卦宫等。联句存一:“倒笔写天,气贯星斗。”另有联已失:“举杯邀月,诗惊鬼神。”“书可读于台上;字应化入库中。”塔序5列,有“同心募化共勷厥成”等字,后有普益会、济公渡、[1] 小匡山、康大同等捐赀名单若干,下款:“大清宣统二年岁在庚戌孟秋月朔七日士民同立。”高处阳刻“福”字,线刻三莲图案。

塔旁石桌石凳,游人聚坐,让水风物,尽收眼底。

二、小匡山读书台

立有文保碑,言太白故居(读书台)是1961年公布的省保。

观景台前有石围,刻“大清咸丰三年孟春廿六日设”、“本境弟子康廷万敬献”等字。

建筑呈三殿两院中轴线布局,坐北向南,前殿有“读书台”匾额,原由明代古田人郭文涓题写。[2] 李戎书联:“词客有君应识我;高堂今日读何书。”殿宇为2012年重建,殿中塑青年李白像,青铜色,身坐竹林,手持书卷,放眼远方,有坚毅俊迈之气概。中为观音殿,亦新重建。后殿之后是魁星阁,新建。

后殿是读书台古建。面阔五间,三面青砖合围,正面未设隔扇。砖长30,宽16,厚8厘米,上有“大清光绪十四年戊子岁读书台置14字铭文,楷书,多阴刻,少阳雕,字体风格与彰明县文庙铭文砖一致,为龙安知府蒋德钧手迹。脊檩有墨书两则:“大清光绪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重建;岁次戊子年庚月丙子丙辰时立。”读书台在512地/zhen中受损严重,墙体和屋顶均经过补葺,最大限度得利用了旧物。

据碑,小匡山是李白读书处遗迹,称读书台,旧有太白祠,道光十四年,康懋仁重修祠宇。光绪十三年,龙安知府蒋德钧修大匡山太白祠,并建匡山书院。光绪十四年七月,康甲秀等遵蒋德钧所嘱,在小匡山培修了太白祠。十五年,蒋知府与江油知县李振武来祠,清查庙地,据乾隆年间大钟铭文,堪明四至,确立界石,又建义学,延请赵举人教授诸生,又竖示禁碑,严禁士庶居民砍伐界内山林竹木。

上世纪60年代,读书台遭拆毁,仅剩一重殿宇和一座字库。

三.小匡山光绪十五年示禁碑

石碑竖长方形,宽1.29,高2.02米,双面刻字,正面是龙安知府蒋德钧、江油知县李振武颁布的示禁碑,碑阴额刻“聿观厥成”四字,后列捐资姓名百余,住持觉喜,下款时间:光绪十五年九月重阳谷旦。碑云:

钦加三品顶戴、赏花翎、特授四川龙安府正堂加囗级记录十四次蔣/[3]

赏换花翎、升用同知直隶州知州、特授龙安府江油县正堂加五级记录十次李[4]

/据情出示严禁事。案据“江油县小匡山士民康甲秀、康维翰、刘继向、囗囗囗、康坤秀、康安邦、何/永太、王定乾、敬尚俊、王大祯、文国盛、罗金光、王天炳等,为协恳示禁,以囗囗囗事。小匡山读/书台旧有太白祠,殿宇毀败,筹议培修正殿、两廊、抱厅、前殿、山门。完峻,蒙宪天亲往,看明周/围四处,东至牌楼垭点灯山界,南接太白井界,西至大山岭李姓水沟界,北至细倾子李、潘两/姓连界,均立小匡山界石。所有界內山林树竹,向被佃戶、附近无耻男、妇耗伐不堪,是以协恳/宪天暨囗仁恩,赏示严禁,以培丛林,如蒙允准,神民均沾。伏乞。”等情。据此除禀批示外,合行/出(示)严禁,为此示仰该处团约、士庶居民人等,一体知悉:嗣后,小匡山界內山林树竹,不得妄行/砍伐,如有不遵者,许该首事等,指名禀究,其各凜遵毋违。特示

具禀江油县小匡山首事贡生康甲秀、武生康维翰、文生刘继向,为培修古祠,禀恳报销事情:生等去岁遵谕培修/小匡山读书台,唐贤太白公之遗迹也,名胜再入邑志。国初旧有古祠,乃因世远日湮,遂致栋倾裂,沐[5] /宪天亲临查看,谕饬生等赶紧培修正殿、抱厅、前殿、山门,生同士绅筹议募化,于去五月兴工,至今告竣,/前后给缴退地方酬客演唱,以及修造房屋等项,共用去钱一千八百九十三千九百一十八文,收来助资/一千六百四十七千二百文,去岁卖桤木树三十三千九百六十文,又卖木渣桠枝钱四十九千六百文,压/租钱六十三千文,卖芋麦八十六千四百六十文,今岁卖杂树梢子钱六十七千文。六起共来钱一千九百/四十七千二百文,前后两底,下剩钱五十三千三百二文,做脊、门楼、供桌用净,理宜报销,另举首事经理,以/昭慎重,俾免误公,神民两感,伏乞大人辕下,赏准施行。

词批:

查,该首事倡议修复小匡山太白祠,辉煌名胜,自捐多钱,该本处公会及众士/民等共相捐助,集资一千六百余串,鸠工庀材,岁余,工程遂竣,规模精整,墙宇坚固。该首事等厥工甚巨,深/堪嘉奖,特由本府赠給花红各一分,以示喜悦之意。至小匡山旧有公地,岁入芋麦卅余石,因多年失管,/遂为旁人侵占,现经本府亲往查验,照旧一律收复,即此租设立义学一堂,名曰读书台义学,每年延聘/学望较优之士,于此课读生童,并筹奖之费,以与大匡山相和应,则尤为艺林佳话也。该首事等仍将一/切经理,俟至来年再行报替,用账涂销,账簿弍册发还,并行县知照。

光绪十五年岁次己丑九月初九日公同晓谕

四、光绪《江油县志/小匡山学记》

小匡山学记

徐大昌[6]

自大匡而东,迤逦行二十余里有山焉,圆趾而锐出,林木蓊蔚,攒碧在霄,《志》名小匡。又云,入夜有光,故又名点灯山,亦太白读书处也,旧称读书台。有太白祠,久敝不治。祠有产,隐于民,无以诘。岁己丑,太守蒋公既修匡山书院,复得兹山而异之,醵金重葺其祠,得废钟,铸产之界。因出之民,还其旧,省里中公费之无益者,归之祠,岁入钱二百余缗。即祠为学,延举人赵君为之师,公之勤于为教,可谓至矣。昌既迫于妻子之奉,窃升斗之禄,贫病而奔走,日以衰,脱还我十年,从兹山之士,得贤太守左提而右挈之,使吾之文章日与云烟风雨相出入,何其快也!太守比以任满,展觐北上,里人乐学之成,而欲永其事于勿替也,嘱大昌为之记。

五、倪天爵《重建小匡山读书台碑记》

在观音殿前廊,宽1.31、高2.02,厚0.18米。碑云:

(小匡山读书台),唐贤太白公之遗迹也,其地上接大匡,下临广汉,名胜载入邑志。讵非地以人传,人因地显……(缺13字)都人士咸钦敬囗囗/囗囗囗囗囗已甚,赖有康公懋仁,于道光甲午年从而新之,其基,正其向,建修四围如印,规模粗定耳。历数十载,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府尊蒋、县(牧李)/囗囗囗囗名山胜境,不宜如是卑陋,因召康公甲秀言,曰:此山邻近尔居,理应培植,兄有善于前者,尔宜继乎其后。甲秀公亦不获辞,邀同本境绅粮互相囗/囗囗囗囗囗士闻风乐助。爰是集材鸠工,大为改作,添修殿宇数重,高其闬,厚其墙垣,观瞻殊不俗矣。并遵府宪饬,清查庙地,界限被僧与民侵入,界囗/囗囗囗囗囗囗勘验明,太白祠有乾隆年间大钟一口,注明界限甚清,断令私占庙地者,应宜退回,俾念民苦,从宽结出。开垦种树钱一百五十五千文,仰/囗囗囗囗小匡山界,至于界内有庄房五处,共(扌馬)芋麦三十八石,会上地租三石,与何宗泗施七斗芋麦地,俱在其内,以为修造费用,与给退地钱共一千囗囗/百囗。自今以后,庙地成团,庙貌维新,文人学士之登临者,仰谪仙而思赋,贵胄华宗之宴会者,邀明月以称觞,诗伯、酒仙之名,应与此山共传于不朽云。兹功/成告竣,爰叙端委并勒捐名以志。

龙安府江油县恩贡生候铨教谕倪天爵[7] 敬撰并书

贡生康甲秀助钱一百千文,观音渡助钱五十千文,贡生康坤秀助钱四十千文,监生康殿秀助钱廿四千文,武生母尚培助钱廿千文,莫元亨助钱廿千文,监生柳春和助钱廿千文,太白渡助钱廿千文,普益会助钱廿千文,孙益富助钱廿千文,文生刘继向助钱十六千,千总母自培助钱十五千,贡生康垣秀助钱十二千文,王大祥助钱十二千文,监生鲁登联助钱十二千文,同知徐正泰助钱十千文,训导王恩培助钱十千文,县丞王元柱助钱十千文,鲁抡元助钱十千文,康本秀助钱十千文,康良秀助钱十千文,敬永聪助钱十千文,济公渡助钱十千文,武生康韶修助钱十千文,监生张本立助钱十千文,监生张炳囗助钱十千文,/文昌会助钱十千文,平约会助钱十千文,武生康清秀助钱八千文,武生康林修助钱八千文,文生唐绍尧助钱八千文,贡生任克俭助钱八千文,刘显道助钱八千文,社团会助钱八千文,积公会助钱八千文,六品苏芬助钱六千文,监生鲁三元助钱六钱文,监生王大祯助钱六千文,监生李一位助钱六千文,敬永蛟助钱六千文,李毓庚助钱六千文,康炳秀助钱六千文,三圣会助钱六千文,太白会助钱六千文,文昌会助钱六千文,桥公讳助钱六千文,刘光耀助钱六千文,宁朝喜助钱六千文,李良盛、何邦发各助钱五千文,柳中喜、柳中荣各出钱七百五十文,/监生康大志助钱五千文,监生任克训助钱五千文,柳中方助钱五千文,龙门寺助钱五千文,典史张玉麟助钱四千文,文生倪坤助钱四千文,千总张尔昌助钱四千文,监生鲁毓恩助钱五千文,从囗康文秀助钱四千文,监生何万太助钱四千文,武生康安庆助钱四千文,州同焦遂生助钱四千文,廪生孟性善助钱四千文,贡生王惟精助钱四千文,贡生刘先知助钱四千文,贡生吴开莱助钱四千文,文生何明远助钱四千文,文生程三兴助钱四千文,二府林双和助钱四千文,汤治朝助钱四千文,监生李一修助钱四千文,魏孝忠助钱四千文,段元银助钱四千文,王天炳助钱四千文,李扬清助钱四千文,任绍恺助钱四千文,/中元会助银四千文,城隍会助钱四千文,名贤祠助钱四千文,石磬寺助钱四千文,安于还助钱四千文,六品朱德斋助钱三千文,监生何永泰助钱三千文,汪永洪助钱三千文,汪永盛助钱三千文,殷盛德助钱三千文,鲁芝柏助钱三千文,洪尚礼助钱三千文,任朝治助钱三千文,文国禄助钱三千文,娘娘会助钱三千文,三霄会助钱三千文,财神会助钱三千文,观音会助钱三千文,刘显蔼助钱三千文,任克绪助钱三千文,李振才助钱三千文,任克茂助钱三千文,张宗富助钱三千文,舒炳达助钱三千文,舒超达助钱三千文,宁崇兴助钱三千文,/宁得福三千文,武生安堂三千四百文,博士柳舒美、千总黄英武、千总贾攀桂、文生高鹏翰、文生罗永贞、文生田嘉谟、文生刘万江、文生崔万春、文生王庭槐、武生张友仁、武生林尉藩、监生何崇盛、监生王元如、监生赵启宸、监生韩清明、监生姚兆熙、监生严正贵、监生凤顺厂、监生王子宽、监生贾宗顺、柳新和、柳舒盛、柳中兴、田嘉春各名下各两千文,(以下选择有功名者等)监生卢义顺、武圣会、老君会、监生吴沛林、灵官会、船桥局、监生李一仙、文生何美、监生赵思新、监生黄礼贤、灵官会

知县萧腾骧、[8] 举人赵绍祥、举人熊焕、教谕姚京诰、教谕熊灼、教谕高培栋、拔贡王世万、拔贡车钧、拔贡王文杰、岁贡王廷灏、州同申道长、县丞王元崇、廪生杨楷、廪生张文炳、增生李儒林、增生黄炳灵、增生李仙根、直隶州韩铣、文生姚璧、文生高培森、文生高伦元、文生白瀛洲、文生赵万邦、文生王惟敬、文生李文瑞、文生赵瞻儒、文生胡延龄、文生陈毓珍、文生韩少琦、文生鲁光祖、安且余以上各名下各助钱一千文。守副刘德培、武生张兆熊、武生李鹏升、武生闫少华、韩迎春、监生赵文品、党有贵、罗天才、监生白正兴、监生安大钧、监生林全顺、监生王定乾、党学松、邓有万、贡生李文焕、贡生蔡道成、贡生胡崇虞、贡生田家言、文定翰、代思荣、督府韩清泽、王大才、何邦兴、文生林镛、黎应得、王思忠、武生胡燕禄、文生刘国兴以上各名下各助钱一千文。监生卢祥顺、监生高博中、监生李文焕、监生喻廷斌、监生吴大德、监生张天富、监生秦大顺、武生张国华、武生段文玉、武生萧廷珍以上各名下各助钱一千文。僧年品、两义合,兴玉合、窝兴一、兴福寺、大乘寺,指月庵、水观音、崇祯观、东岳庙、天池庵、火神庙、离明宫、南华宫、忠义宫、禹王宫、万寿宫、协昌元

光绪十五年岁次己丑九月初九日谷旦

六、方志有载

《四川通志》:点灯山在江油县南二十里,一名小匡山,上有李白读书台,夜有光如灯。

《龙安府志》:点灯山在江油县南二十里,一名小匡山,上有李白读书台。

《龙安府志》:读书台在江油县南小匡山,一在县西大匡山,皆李白读书处。

《江油县志》:读书台有二,一在县西大匡山,一在县南点灯山,皆太白读书处。

《彰明县志》:小匡山,县西之十里,亦名读书台,孤峰秀拔,宛如文笔,李白常读书于此,上有失鹤池,士人即遗址建祠,肖太白像奉之,今隶江油。

七、三代人守护读书台

读书台守护人冯成喜,太平镇读书台村2组人,1949年生。其父冯中林,一生守护读书台,去世已十多年。冯成喜于70年代到氮肥厂工作,节假日常上山陪伴父亲。2004年退休后,继承父志,和老伴儿一起继续守护读书台。早在80年代,就请人从山下保管室背青砖上山,1005角,自掏腰包给付工钱,用旧材料修复读书台。地zhen后,获得政府支持,得以扩建。现在每日扫洒,敬奉太白,热情接待上山宾客。为解决上山游客的吃饭问题,兴办了伙shi团。其儿子和儿媳也很支持他,由儿媳每日主厨,老伴儿协助打理,用自种蔬菜和信善所捐油米煮斋饭,51人。去年,冯成喜捐出积蓄8万多元,在山腰捐建六角亭一座,亭名问道。

八、附现代碑刻

1.文保碑:

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太白故居(读书台)/四川省人民委员会/一九六一年七月十三日公布/江油县革命委员会立

2.读书台重建记

小匡山,江油之名胜;读书台,李白之遗迹。昔李白往来于大匡山,爱此山形如匡,俊峰秀耸,携卷登临,憩此攻读。后世故名小匡山,以别于大匡山也。自唐以降,邑人感念,修太白殿、字库塔等于此,亭阁峥嵘,古柏森森,蔚然名胜矣。

然时有盛衰,兴废无常。读书台渐至颓败。至我馆管理以来,划定保护范围,修葺建筑,拢聚人气,小匡山日渐欣荣。不意“5.12”强震袭来,地裂山崩;读书台屋塌脊倾,败瓦颓垣,满目疮痍,无复旧时容颜也。幸国运昌泰,盛世兴文,本地政府力倡传统文化,重光李白遗迹;调拨资金,详加规划,细审蓝图,责成我馆,实施重建。

今重建太白等殿,再葺字库古塔,并增其旧制,新起魁星之楼。通道植树,凿山提水,今之读书台蔚然大观矣。堪匹太白诗仙之尊,达邑人仰慕之忱。崇故里之先贤,弘民族之浩气;志中华之振兴,竭报国之精诚。

太白精神不朽,长此佑我家邦!故勒石以志

江油市李白纪念馆

二〇一二年五月


[1] 《江油县志》:济公渡,在县西四十里,古系竹村渡,往来行人络绎不绝,实要津也。咸丰元年,监生康济川倡议,募造船二只。

[2] 郭文涓,字稚源,号锦屏仙吏、三山道人,福建福州古田人,嘉靖中以贡入太学,十六年在应天乡试中举人,官保宁府同知,著有《享集》六卷。李白纪念馆里存有嘉靖二十七年《秋日同戴西岭游大匡山觅李太白读书台怀吊四首》诗碑一通,为其撰书。民国《古田县志/文苑传》:郭文涓,字稚源,号东囗,以贡领应天乡荐,授保宁同知,迎父之任五载,蜀中钦其孝行清节,有颂声。旋乞归。隆庆改元,诏进朝列大夫。性恬淡高阔,工诗文,诗选入《晋安风雅》,廉访、耆儒丁朝立为序以行世。宗伯林燫见其集,叹曰:古田前有翠屏,后有东囗。以诗赠之。林世璧,才士也,客有问海内谁可与谈诗者,世璧瞠视良久,曰:独郭稚源耳!卒年八十,太仆卿林铭其墓。著有《享帚集》六卷。(此匾为今人重造,落款“郭文涓”,这样做不合适。另,郭为明代人,不是近代,也不是清代,也非本地邑令。《绵阳文物》载为邑令郭竣起题写,同治《彰明县志/艺文》收录郭竣起《彰明道中》等5首诗,标注为四川学使,也非邑令。)两说只要成立其一,均可证实小匡山在明代有读书台存在。

[3] 蒋德钧(1852-1937),字少慕,湖南湘乡人,蒋琬之后裔。光绪八年至十九年任龙安府知府。在任11年,政绩卓著,最为突出者,莫过于振兴地方文教,他是江油乃至龙安府的文化拓荒者。

[4] 光绪《江油县志》:“李振武,字少白,江西南昌县文童,由军营保举,光绪十四年实任(江油知县),居官八载,安静不扰,筹建城隍庙后殿、厢房、乐楼,卒于任所。”

[5] 原碑为沭。另,课奖原碑为课浆。

[6] 徐大昌,字筱帆、筱蕃,南川县举人,曾任平武县训导,有《平武县学约》一卷、《筱帆诗集》等。《江油县志》收录有其《蒋公德政坊序》、《小匡山学记》、《匡山书院记》。

[7] 倪天爵,志载光绪年间岁贡。倪天爵,岁贡,端方厚重,教授生徒,游庠食饩者数十人。

[8] 萧腾骧,彰明县同治庚午科举人。

【笔记】初游江油小匡山读书台
【笔记】初游江油小匡山读书台

【笔记】初游江油小匡山读书台

【笔记】初游江油小匡山读书台

【笔记】初游江油小匡山读书台

【笔记】初游江油小匡山读书台

【笔记】初游江油小匡山读书台

【笔记】初游江油小匡山读书台

【笔记】初游江油小匡山读书台

【笔记】初游江油小匡山读书台

【笔记】初游江油小匡山读书台

【笔记】初游江油小匡山读书台

【笔记】初游江油小匡山读书台

【笔记】初游江油小匡山读书台

【笔记】初游江油小匡山读书台

【笔记】初游江油小匡山读书台

【笔记】初游江油小匡山读书台

【笔记】初游江油小匡山读书台
【笔记】初游江油小匡山读书台

【笔记】初游江油小匡山读书台

【笔记】初游江油小匡山读书台

【笔记】初游江油小匡山读书台

【笔记】初游江油小匡山读书台

【笔记】初游江油小匡山读书台

【笔记】初游江油小匡山读书台

【笔记】初游江油小匡山读书台

【笔记】初游江油小匡山读书台

【笔记】初游江油小匡山读书台

【笔记】初游江油小匡山读书台

【笔记】初游江油小匡山读书台

【笔记】初游江油小匡山读书台
【笔记】初游江油小匡山读书台

【笔记】初游江油小匡山读书台

【笔记】初游江油小匡山读书台

【笔记】初游江油小匡山读书台

【笔记】初游江油小匡山读书台

【笔记】初游江油小匡山读书台

【笔记】初游江油小匡山读书台

【笔记】初游江油小匡山读书台

【笔记】初游江油小匡山读书台

【笔记】初游江油小匡山读书台
5元
【笔记】初游江油小匡山读书台

【笔记】初游江油小匡山读书台

【笔记】初游江油小匡山读书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