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县界牌石岩寺摩崖题刻——三位进士的馈赠

标签:
界牌镇高节石安村石岩寺席书 |
分类: 石刻遗馨 |
安县界牌镇石安村石岩寺,又名石梁庵、石岩庵,为明探花郎高节读书处,庙中留有三位明清进士的手迹,为县保,在安县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被列为第1编号文物点。
一.高探花读书处,留“山海长年”题刻
石岩寺由财神殿、观音殿和大雄宝殿等组成,坐西南向东北。观音殿以黄板石山岩为后壁,中间有水观音龛窟,宽1.35米,高1.6米,额阳刻:“水观音”,左右阴刻对联:“清泉岩上滴;绿竹石边生。”龛内右侧壁刻捐资男性名单,左侧刻如“张门陈氏、周门罗氏、杨门蔡氏”等女性捐资名单。
龛外左侧有正方题刻一方,边长0.53米,满列12字,正楷,仅“盖闻”、“莫敢”、“地名石岩上”等词可辨。
观音龛上方,有一佛二菩萨造像一龛,风化让造像失去了细节。造像左侧是“山海长年”四个摩崖大字,行书,长1.88米,未见题款。据2014年绵阳晚报黄志富《安县石岩寺发现明太傅席书题写石刻》一文,此题刻作者是明代嘉靖进士高节。
据同治《直隶绵州志》等资料,高节,字公秉,号竹所,明弘治五年(1492年)生,绵州罗江人,为明代“绵州三高”之一,在梓潼双峰寺成名,正德年间乡试中举,嘉靖十一年壬辰科进士及第第三名,李调元评:“以鼎甲开吾罗,为明三百年所未有。”石岩寺题刻与高节有关,在同治《安县志》中可找到间接证据:“石岩庵,在县东五十五里,明高探花读书于此,探花名节,绵州人。”
石岩寺,原来是探花郎读书处,传说高节也曾为石安村人,因此,此处有他的题刻,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明太傅席书留“忠孝廉节”榜书题刻
观音殿左后壁则是“忠孝廉節”四个大字,龛长4.76米,高1.7米,字高1.56米,字宽1.06米,笔画深0.2米,是一方体量巨大的摩崖题刻。安县文化馆专业人士确定为明太傅席书题刻。
据黄志富文,此题刻在上世纪60年代的开山采石中被埋,90年代末重见天日。2008年地震后,在原水观音的基础上修建了石岩寺。
席书,字文同,号元山,蓬溪县人,明天顺五年(1461)年出生,中弘治庚戌科三甲第122名进士,在“大礼仪”中因“合上意”而上位,嘉靖三年升礼部尚书,六年加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武英阁大学士,同年去世,赠太傅,谥号文襄,葬蓬溪县珉水坝。
席书不仅宦途显达,还在文学上颇有建树,天下盛传其名。著有《漕船志》二卷、《鸣冤录》五卷、《救荒策》、《大礼奏议》一卷、《春秋论》一卷、《元山文选》五卷行世。
席书的此方题刻很有深意。忠,是个人对配偶、对家庭、对事业、对国家的忠诚;孝,是子女对父母关爱、孝敬;廉,有公职者的廉洁奉公;节,操守、节气、骨气。“忠孝廉节”为立人之本,为官之本,为千古美德,指引着众生不在功利时代失去方向。
三.李调元题刻
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庙,竟有三位明清进士手迹,这在绵阳乡野地带,或许是绝无仅有的。1993年,安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四.猜想:高节是个忠实的“席粉”?
席书在“大礼仪”中因为贴嘉靖帝的心,所以能在生前获得正二品礼部尚书、从一品太子少保高位,去世后赠正一品太傅。席书得皇帝宠信,位极人臣,兼文学高标,独步蜀中,天下闻名,也是很多新生代士子的榜样。在众多的“席粉”中,高节居其一。
1.席书是蓬溪县人,生于1461年,去世于1527年;高节是罗江县人,生于1492年。席书去世时,高节是一个36岁的举人。或许是席书先游其地,并留榜书,后有高节仰慕先贤择其地而奋发攻读。
2.安县石岩寺是明代探花高节读书处,留有他题写的“山海长年”题刻;蓬溪县寂光寺弥勒殿有晋代王羲之“山海长年”题留。或许是高节仰慕席书,择席太傅家乡的著名题留刻诸于石?(2015年7月中旬,与二哥、建哥、九天、俊杰同游,8月20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