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乐山玉泉山一带古迹简述

标签:
富乐山 |
分类: 石刻遗馨 |
1.明万历《东山桂香殿碑记》
自富乐阁一侧上山脊,在林间穿行百许步可见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的《东山桂香殿碑记》。
石碑上圆下方,通高2.1米,额宽1米,篆体阴刻“东山桂香殿碑记”七字,上方线刻龙凤图案,顶部有“日”字可见。身宽0.9米,碑面翘壳剥落较重,字体风化较深,碑文云:
“涪陵夙具形胜,四面山光水色,远通……(元)/帝庙存焉。原宇隘脆,岁……/以,故受黄缁,黄初受……/日甚矣。余幼孤,老母……/施舍是急。抚兹出……/帝前筑台数丈,建殿三楹,朱……/至尊不应尔欤?虹云囗囗,自…/…区,囗是绿绦,庄严……必多/……维未穷极……自/……庙峻……州别驾囗/……以充当住……/……规……以世皆冯…………大明万历四十有七……日。/生……镌工囗得智。”(待核)
幸《直隶绵州志》有记:潘舆亭在东山观元帝祠侧,明郡学生胡光都建今亭,废碑存。《略云》:“涪陵夙具形胜,远尔创葺浮图,凌霄蔽野。而兹山之绝顶,则元帝庙存焉。原宇隘脆,岁久剥落。余幼孤,老母早凛冰霜,各尝辛苦,性嗜善,唯皈依施舍是急。光都仰体亲意,于庙前筑台数丈,建殿三楹,祀文昌于其中。又于岁时欢奉板舆,原以为憩息之所,爰立亭而以潘舆颜之。”
又记:“山之巅旧有元帝祠,今圮,俗呼东山观,明嘉靖中建,万历时重修。”
可见,玉泉山一带曾为道教兴盛之地,以山巅元帝祠为上,侧建潘舆亭,前修桂香殿,在“玉泉山”等宋代摩崖题刻旁,又掘八卦井。而东山观道教的兴衰,如今只留下此碑彼井作为历史见证。
2.明嘉靖八卦井
富乐山有香泉井和八卦井两口名井,各处山之一侧。八卦井处富乐山西侧正对沈家坝中街之山坳宋刻旁。
山崖之上竖幅阴刻“玉泉崖”三大字,高0.95米,宽0.44米。字侧有佛教摩崖造像11龛,仅三四龛稍遗残形,分别为0.26*0.2米、0.18*0.2米、0.18*0.23米规格,或一佛二菩萨或单像趺坐,背光为圆形头光,外饰火焰纹。刻字或与近处南宋嘉定题刻同代,造像不知年。
崖隙间出玉泉一泓,有石槽引导,与岚光一同流泻入井,听之林风泉鸣悦耳,探之云影山光清目。井八角八面,由四五层条石浆砌而成,石工砌工俱规整,一面下开泄流小孔,各顶上一层阴刻“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图案。八卦井边长近0.9米,对边外径3.1米,内径2.3米,深1.6米。不远处有“玉女泉记”碑碣之额,四字隶书斗方,0.35*0.24米规格,字旁有龙凤图案。此井故一井三名:八角井、八卦井、玉泉八卦井。
八卦井有什么样的历史呢?传说刘备刘璋涪城会时,曾一同“参观此泉,并浇泉洗过手”。又“相传诸葛亮曾于此品茗。羽扇纶巾,谈笑间,智收两川,故名卧龙泉。”“玉女泉记”碑碣则揭示卧龙泉亦名“玉女泉”,玉女者何?或为捣衣神女。志书上所提“捣衣石”、“玉女捣练砧”或在近处。宋代嘉定“玉泉山”等题刻,则说明“玉泉”在南宋已成此泉的名称。此井有确切记载的是产生于明代嘉靖。《直隶绵州志》载:“八角井,在治东第一山,名玉泉八角井。”《绵阳城乡建设志》记:“明嘉靖在建东山观元帝祠时,取玉泉水烹饪,并于泉下打坑成井,用板石砌成八角井口。”
宋人简称作玉泉,明人凿砌八卦井。佛教的造像与道教的泉井身处一地,又多了一点意味。
3.南宋玉泉山题刻
玉泉八卦井近处有四则南宋题刻,其中以“玉泉山”题刻为大观。
题刻横幅排“玉泉山”三个大字和竖幅排“一庵”两个大字,全长4米,高1米余,为宋代行楷。“玉泉山”三字长3.2米,三字分别为0.85*0.85米、0.93*1.12米、0.87*0.8米规格,“一庵”二字0.9*0.46米大小。大字大气磅礴,饱满舒展,酣畅灵动,“玉”和“泉”两字之间有竖列小字,三大字左边落款为行楷:“嘉定初元戊辰别驾临邛杨叔兰作。”
“嘉定”为南宋宋宁宗赵括的最后一个年号,“嘉定初元戊辰”即公元1208年,“别驾临邛杨叔兰”写明了作者杨叔兰的籍贯和官职:临邛人杨叔兰在绵州任通判之职,通判即别驾,为州刺史佐官。杨叔兰通判绵州期间,在南山留下《涪翁问》题刻,在富乐山还有《玉泉山》大字题刻和诗作题刻。
“一庵”两字何解?南宋稍早的周紫芝《雨中花令》有词:“不如休也,一庵归去,依旧云山。”杨淑兰所在南宋已经处于内忧外患的时期,就在玉泉山题刻产生的嘉定元年,南宋和金朝签订了屈辱的《嘉定和议》,宋称“侄”,尊金为“伯”, “增岁币为银三十万两,绢三十万匹。”此间,蒙古势力已经兴起,金和宋正趋向衰微。作为一方军事长官,杨淑兰看清了时局,他的悲观情绪欲言无处言,只好化为“一庵”二字悬于崖间,昭于后人。
4.招隐亭处三宋刻
(1)杨淑兰《玉泉山》诗刻
题刻长1.08米,高0.78米,前序后诗,行楷,云:
“东山景物为一郡之胜,余选胜地作三小亭,官闲亦足自娱,嘉定初元戊辰十一月二十日,别驾临邛杨叔兰书。
人生天地间,今古一□观。凌空绝虚旷,万象罗岩峦。
能一故□应,物化千□端。万端总归一,唯悟无□言。
旧闻□□翁,独钓江之干。不知岁月深,但觉□□宽。
我思一访之,意会心□看。作亭号招隐,半空摩高寒。
时与二三友,登临寻□欢。致君知无术,随世聊自安。
滚滚山下水,舟舟皆济川。川流无津涯,舟去却复还。
时聆二三策,使我心茫然。伊周在何许?乡风一长叹。”
此诗作者曾为“佚名”先生,观题刻后方知是杨叔兰。诗中所提“招隐亭”方志有载。
(2)“凌旷”题刻
民国县志记:“招隐亭,在今东山阿,遗址犹存。距亭不数武,崖书‘凌旷’二大字。”
题刻竖幅,长0.48米,高0.74米,上下款为:“凌滩出极浦,旷若天地通。唐萧颖/士晓山诗也。临邛杨叔兰是以取名。”
萧颖士,字茂挺,南朝梁宗室后裔,唐开元23年进士第一,一生致力于散文创作,与李华齐名,并称“萧李”。李华,字遐叔,唐开元23年进士,诗人,散文家,与萧颖士同为古文运动先驱。李华的《寄赵七侍御(摇桨曙江流)》五六句为:“凌滩出极浦,旷若天池通。”“凌旷”二字即取此联首字。
(3)《富乐循崇岗》题刻
“富乐循崇岗,地偏饶奇观。连蜷如城闉,往往稠林峦。
谁能罗缤纷,属之一毫端。万壑归旷度,集灵姑妄言。
斯人气金玉,不受势利干。望道几何远,致之作程宽。
皇皇择交心,眼作青白看。涪滨蓑笠翁,垂纶暮江寒。
相望何古今,气类诚所欢。筑亭据要会,招采同宴安。
轻薄去不息,决眦剧逝川。不如看归云,冉冉无心还。
逍遥亭中人,心迹两超然。作诗警躁妄,渠伊当浩叹。
安岳冯俨次韵通判杨侯三亭之作。”
冯俨,安岳人。“通判杨侯三亭之作”指的是杨叔兰的《玉泉山》诗刻,此诗是冯俨次韵之作。“三亭”之意或指杨叔兰字号三亭,或指招隐亭等三亭,或指杨叔兰在招隐亭处所作的诗。
2014年1月17日江油程派青衣步南宋杨叔兰通判原韵:
前山虽富乐,园林何足观。后山郁苍莽,金石隐林峦。
山行颇萧瑟,沾衣木叶端。谁眠唐宋上?红泥默无言。
山阿一带宅,大道似阑干。空空复无物,冥冥世界宽。
千年摸金癖,但作风俗看。半途饮劳乏,井水凉不寒。
佛像风尘蚀,涅槃正欣欢。岩石惊繁盛,亭阁何处安?
小立读残碣,追怀古西川。周匝青青树,种树人不还。
山中应有宝,搜求亦自然。寻来警界石,聊为晚清叹。
5.玉泉庙的造像
玉泉庙,又名玉皇殿,位于涪翁路以下,沈家坝以上岩层带,背靠富乐山,与八卦井斜对,是一座重建的寺庙。
玉泉庙生于陡坎之间,以连山巨石为后墙。庙里玉皇殿中,有两龛面积不大,保存上佳的摩崖造像。左龛是“老佛祖”龛,雕一佛二弟子,佛祖趺坐莲台,左手施禅定印,右手施无畏印,着单肩袈裟,头顶饰高螺髻,两侧是二弟子侍立。右侧观音龛,里面雕一观音六童子,童子姿态各异,面带喜色。
造像生于何代?人言是解放前不知年的古像。观造像,饱满圆润,但似少盛唐之韵,又因粉饰过浓,难赏石韵之佳,老佛祖龛或为清代雕像,观音龛则相对稍近。
守庙人介绍,自此到山顶,古时全为寺庙,号称“七十二殿”,玉皇庙石壁上的像是古像。
庙外有民国墓碑联概括绵州山水:“东旗西鼓芙蓉溪,南蛇北龟安涪江。”
左绵山水窟,富乐在中央。富乐山东面的富乐堂和西面的玉泉山诸古迹,是富乐山深厚人文的历史沉淀。这里,引人入胜。
6.宋冉木《古富乐山移文》
与玉泉庙同层石崖之下,居民区之上有《古富乐山移文》石刻。石刻所在岩石宽3米,高2米,在崖壁下单独存在,面向南偏西方向,周边刻字多剥落,所剩刻字很清晰。参照方志,石刻如下:
“古富乐山移文。……朝请郎通判绵州军州事仰谿冉木。星车荧荧,驾风鞭霆,出霞入云,回翔太清,是为古富乐之英。有假其名,若怀不平,移文于今富乐。曰:胚浑凿开,舆方盖圆。结山融川,各以名传。孰为之名?必因人焉。是名也,天不得夺,人不得移。蓋不知其几千万年!吴、魏争强,孰存孰亡;蠶叢蕞薾,孰主孰张。方豫州置酒高会于吾山(212年)也,升高延伫,虎视徜徉,沃野绵亙,鬰乎苍苍。曰富乐哉!有德易王,其兴勃然,遂有一方,吾富乐名于是乃彰。是时也。汝宅培塿之邱,亦闻之乎?唐高宗显庆(656-661年)中,勅建坛山上,奠簡江阜,时瑞气凝于翠嶺,祥光爛于丹霄。武宗会昌(841年-846年)中,投金蛟室,沉璧龙渊,时云鹤降以风颻,天花舞而蹁跹。石刻长存,于今屹然,汝山有之乎?世道波頺,人情不美,务厌高喜卑,或疑真而信伪。俄而,山空谷黯,地是名非,骚客不吾赋,游人不吾归。川泽无光兮龙欲去;草木吾色兮鹤怨飞。是故,云英揶揄,竇蝉訕讽,罗浮遗笑,太康嘲弄。谓吾向也亦何丰乐,而今也也何寂寥也。要之名虽应,名亦各有主,物理循环,当复其故。于吾何伤?于彼何补?嶆峨兮月淡天低;变化兮朝云暮雨;于尔上嫓岷峨兮齐指拍肩,下瞰丘垤兮拳石撮土。是耶非耶?众目共覩。但将富乐别我,古今循此。”
方志所载,移文前加序:“古富乐山即东山观。《元和志》:‘在巴西县东五里。’祝穆《方舆胜览》:‘昭烈入蜀,刘璋延至此山,望见蜀之全盛,饮酒乐甚,欢曰:富哉,今日之乐乎!山因此得名。’后人建富乐寺于此,山北三里外谷中游人题咏咸集于是。古富乐之名几湮不彰。宋绍定己丑(绍定二年,1229年)州通守仰谿冉木为作《古富乐山移文》,刻石第一山,今存。”
移文,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凡平行不相隶属的官署之间有事互相商讨、通知、质问等,多采用这种文体。个人和集团之间有辩难、指责、声讨之类的问题,有时也用移文。《古富乐山移文》是冉木借用古富乐山的口吻,用移文的形式向世人陈述富乐山往日的辉煌和今日的寂寥,表达了作者希望恢复富乐山的历史风貌和繁荣景象的期许。
冉木的《古富乐山移文》,记载了双刘涪城会的历史,记载了富乐山因刘备得名典故,记载了越王李贞建立富乐坛的历史事件,还反映了在全国性的会昌灭佛宗教事件中,经历近200年风雨的富乐坛,又被修整一新,后来富乐坛随着唐朝一起进入历史,但是富乐坛石刻却“于今(南宋绍定)屹然”。石刻更像是对后代人所说的话,作者仿佛要跨越历史与我们这些现代人和我们的后人对话,告诉我们富乐山的一些事情。石刻记录了富乐山的大历史,却身处人所不至的偏僻险要之地,这是为什么呢?这可能又走上了以今论古的路,移文下方正是古渔夫村所在。
7.富乐山东塔遗址
富乐东山原有东塔在“第一山之第二峰”,又说“小金山上”。
小金山或是白云洞处到富乐主峰之间山峰的连称。金山左边为旗山,也曾名灵山。又云“玉泉山之斜岭为旗山,山半有洞名曰白云洞”,可见旗山也包括富乐堂后山宝盖峰、白云洞到东塔的小金山、八角井所在的玉泉山和绝顶灵山。
东塔果然如县志记载,没在最高峰,而在第一山第二峰。第二峰在第一峰东面,站在东塔所在位置,可以穿过树梢空隙西望第一峰。
东塔遗址,四面临险,雄视东面,南面和北面。走上东塔遗址,感觉这比主峰上更险峻壮观一些。东塔所在,仿佛已经成为南北东三面的一个视觉焦点。遗址中间是直径为十几米宽的略微低矮的地方,长满了两三米高的芒草,里面有被深挖的一个坑洞,这应该是东塔的地宫所在吧?遗址南面山腰,有使用同样砖块的建筑遗址,看来东塔没有孤立存在,它与东塔有什么关系呢?
东塔遗址四周,散落着无数的砖块,没一块是好的,砖块不知长,大多宽为20厘米,厚6厘米,有些略小。砖块周围,有几块条石。站在东塔遗址,看见荒草凄凄,残砖满坡,再望四周秀美山川,反生苍凉之感。
下面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东塔建于明代,是一座要与南塔相对峙的风水之塔,明末毁于战乱。同治年间,文棨率士民重建,取名“文明宝塔”,光绪年间,觉得有碍风水,又三次拆塔,最终东塔完全消失。
“东塔:在绵阳东关外涪江东岸的东山(又名旗山)上。在明代时期,有当地人提出:涪江右岸南山上建立了南塔,有碍他们左岸的风水,造成涪江洪水冲毁他们左岸的农田。建议要在涪江左岸的东山上新建立一座宝塔,以与涪江右岸南山顶上的南塔相对峙,这样才使涪江洪水直泄归漕,不会殃及他们左岸农田。于是决定选址在涪江左岸东山上筑塔。初名:东塔。此塔毁于明末兵变。同治九年庚午绵州知州文棨率复建砖塔。名曰“文明宝塔”。光绪十三年丁亥州绅有议,东塔有碍风水,拆除塔顶三层。光绪廿一年乙未绵州牧冯会先续拆去塔砖,移修绵州城内文庙宫墙外泮池。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州刺杨兆龙第三次拆去东塔砖移修绵州联立中学校。至此东塔完全消失。”
8.富乐山“绵州巡警界” 碑
“东山桂香殿碑记”不远的山脊上,有“绵州巡警界”界石。巡警界石是宽约25厘米,厚约20厘米的柱状石界,石材素面粗陋,额横刻“緜州”,下竖刻“巡警界”。
这块界石出现于什么时间呢?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成都警察总局升格为四川通省警察总局,管理全川警政,兼管成都警务。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廷诏令拆成绵龙茂兵备道(即成绵道,或称川西道),改设四川通省巡警道。宣统二年(1910年),各级审判庭和检察厅相继设立,原来由警察办理的民事、刑事案件始由审查法庭办理。
省城警察在初具规模后,迅速向各厅州府县推广。至宣统二年(1910年),除4个外,其余140个厅州县开办了警察,142个厅州县办了巡警教练所。个别地方,还设置了乡镇级别的警察所。
民国二年(1913年)3月,绵州撤销、绵阳县建立、隶属川西道。界石上“緜州”二字说明这块界石年代至少在1913年及以前,立碑时间已满百年。
而“巡警”一词,自八国联军入北京的第二年始有(上海等租界内的巡捕暂时不计),后推衍全国。1905年,成都警察总局升格为四川通省警察总局,1908年设四川通省巡警道,到1910年,包括绵州在内的142个厅州县办了巡警教练所。
直隶绵州在晚清的警察新政大潮中建立了自己的警察机关,所以绵阳巡警自晚清有。清末民初,早期警察机构还没覆盖到乡村,作为旧中国的基层政权——保甲组织还一直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绵州巡警界”设立的目的,是划分城乡分界,亦即巡警职能范围。据此,城内的事,由巡警负责,城外的事,由相关的保甲组织自行解决。当时的巡警职责,已经延伸到了城乡结合部。城外巡警界碑的设立,或许正是为了明确这一职能变化。巡警界石提供了当时警察系统运行方式的一个实物证据。它对绵阳公安系统的历史追溯,提供了实物佐证。
9.富乐山的蛮子洞
富乐山面三江一侧岩石土壤分布如下:
沈松路下居民区上,在玉泉庙高低位置,连山石壁基本贯通,有玉泉庙摩崖造像两龛,有《古富乐山移文》石刻;沈松路上山顶下,主要分布了高低两层独立的花圃,花圃贯通山林,在上面花圃稍下位置,连山巨石断断续续贯通,有玉泉山系列石刻,有八角井,大部分巨石处都被当成了采石场,如有古迹也大概不存了;上面花圃和沈松路间,乔木中柏树居多,参天蔽日,白砂岩为主,兼之黄泥土,地势多为陡峭险峻,陡峭险峻之处也是摩崖密布,盗洞遍山。林间有纵横交错的小路,其中一条主路从白云洞而来,从沈松路上来的,有三四条主路,其中一条路边,有“五义合界”立石。
八卦井下花圃位置“蛮子洞”,中为主洞,左右各有侧室。主洞深6.3米,高2.2米,宽2米,侧室宽高比主洞略小。人言曾为乞丐窝,近被信士改造,每月初一十五有人祭拜。公路边也有如此洞穴二三,洞深5米余,宽高近2米。
山中洞穴,被扰后多坍塌。某月探险入一洞,见陶片若干,捡手铲和手锄各一把。某日,遇掘洞摸金校尉,头发蓬乱若乞丐。某冬日,于山林深处遇三四人围坐生火取暖,不日再遇,奇哉。
(李戴于2015年8月9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