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乐山碧云岩摩崖石刻初探

标签:
富乐堂碧云岩摩崖石刻宋碑富乐山 |
分类: 石刻遗馨 |
1.晦父“碧云岩”
石龛长2.1米,高0.72米,摩崖阴刻“碧雲巌”三大字,上款:“晦父名”,下款:“宜仲作”。三大字高0.53-0.56米,宽0.46米许,笔力苍劲,运笔酣畅,为晦父题名、宜仲书写,产生于宋绍定三年庚寅公元1230年。“巌”即“岩”,常被误认为“崖”字。
题刻作者晦父是谁?
冯如晦,字叔明,普州安岳人,北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进士,累官知梓州,秦观有《送冯梓州序》,后来曾通判绵州军州事,魏了翁《绵州通判厅二贤祠堂记》中的一贤即指冯。冯如晦《宿富乐山赠海公》有句:“碧云诗句众争夸。”难道晦父即是指冯如晦?此题刻产生于1230年,比冯所在的年代晚近200年,故冯及冯诗在前,而题刻在后。
在题刻产生的年代,有一个宣州太平人叫焦焕炎,字晦父,于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中己丑科武举第一人,与其兄被分点为文武状元。这个武状元晦父,能武善文长书,会不会就是“碧云岩”三字的题写者呢?也许可能吧?
南宋宝庆、绍定等年间,四川正处于宋元交战的前夜,接近边陲地带的绵州军事地位凸显,富乐山现存的宋代题刻多在此段时间产生,作为一个“生平抱负英略,慷慨有大志,守边多显效,仕至镇江守”的军人会不会被遣川入绵呢?我没有找到证据。
“碧云岩”的作者到底是哪位晦父,待博古者考之。
2.空龛
与碧云岩同石的两一侧,高处摩石两方,石面平整,未见刻字。《香泉幽谷有鸿篇》一文介绍,与“碧云岩”咫尺之隔有“云亭”二大字,署“绍定庚辰仲山题”,此题刻或为“碧云岩”年代的参照。
3.两宋石碑
宋碑立岩间石台上,宽0.67米,高1.19米,下配石座。正面题刻风化稍重,出于北宋熙宁年间,背面出于南宋嘉定壬午年,前后相差一个半世纪。
正面额刻:富乐山寺诗。碑云:
“留题左绵富乐山寺。/龙图阁直学士、右谏议大夫、知河中府梅囗囗。/一刹竦峨峨,两岩势回抱。斯民富且乐,思之得山阿。/何以为富资,羹鱼而饭稻。何以为乐名,安老而怀少。/式是和气充,自然无抵冒。使君饯我行,鸣驺枉官道。/溪浅碕岸斜,须臾舣舟到。波暖溅红裙,林低侧席帽。/把酒七觞飞,贪程意匆草。上马揖使君,一言酬囗囗。/惠化及西民,施之所宜早。富乐上下同,故焉无横暴。/勉谢天地恩,无言而不报。/巴西主簿邱惟良书;军事推官王思道。太常博士通判绵州军州事鲜于侁。/比部员外郎知绵州军州事李佑立。”
背面书:“潼川费伯矩回汉中幕过左绵拜/后溪先生,郡太守刘思庄偕弟思齐,简/池赵季远、贾子重,资中李晋明,载酒饯/别于此。通泉王子达、太城张子寿,以同年友/从太守来。雨余晴润,物意与山色皆春,太守/喜,命客纪行。子达之父绍之同游,太守之子仲/房侍。嘉定壬午正月十三日。”
题刻年代小考:据县志,鲜于侁在北宋熙宁(1068-1077)中通判绵州,字子骏,阆州人,权知州事,神宗朝诏近臣举所知,范镇以侁应,即绵州判除利州路通运司判官,迁副使提举常平仓。与后任冯如晦被魏了翁收入《绵州通判厅二贤祠堂记》。鲜、冯二人都在熙宁中通判绵州,这也大体确定了石碑正面题刻的年代。背面题刻出于南宋嘉定壬午,即嘉定十五年公元1222年。两则题刻相差至少150年,时过境迁,金朝由盛而衰,时间走到了宋元大战(1234-1279)的前夜。
4.亭龛
石岩上部阳雕单檐石亭,宝顶似桃形,柱间凿龛,空。
5. 挈属登山残题
岩壁右上有残留题刻,言一个名希曾的人携眷属登富乐山。可见部分:“……人间囗五月。嘉定壬午……希曾,挈属登山留…。”前有小字。
6.南宋佛龛题刻
佛龛下方而上圆,宽1.18米,高1.22米,下部深0.75米。龛中立石佛,宽0.48米,高1.2米。头顶饰螺髻,眉间施白毫,大耳贴颊而下,面颈丰,龙钟老年人相,袈裟斜披,纹饰流畅,站立,手残无足。
龛窟三面有题记,右面似有两则,小字,拓片或能通读。后壁字多被佛像遮挡,起首云:“访主人相。芙蓉绿/水上紫京。王子/谊、张兼善、宇云仲……”尾字:“字炎元,直挈属来游。”右壁云:“开封陈景(?)囗囗囗外太/府檩经行。郡人张君亮拉囗五石,囗下亭/南之囗囗囗。君亮之男/子有左(?)来。嘉定庚午腊月九日。”
嘉定庚午,即嘉定三年公元1210年。
7.摩崖群佛
佛龛上方,有摩崖群佛雕像,主龛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结跏趺坐,施禅定印,口微闭,目下视,头顶布高螺髻,背头光一体,外桃形内圆。二弟子像风化严重,二菩萨静立而裙衣飞扬。
其余群像都是单像龛,上下七行分布,数其有形者,12/12/11/19/10/7/5,计70余像。有1龛长方形,内立一像,为婀娜女神,惜风化严重,其余均是趺坐像。
此处摩崖群佛,有主次之分,有动静相称,不知属于什么年代?
8. 军事长官留题
处转岩之角,风化较重,宽0.63米,高0.36米,石刻云:
“嘉定十一年正月庚/寅,囗制置使临川/董公居谊囗囗囗/云:富乐山下囗囗囗,/哙囗囗囗囗囗囗。/李囗囗囗囗囗囗/遇椿囗囗囗囗囗。/制囗临川囗囗囗。”
嘉定十一年即公元1218年,据百度:董居谊,字仁甫,临川人。淳熙八年(1181)进士。嘉定七年(1214)任四川制置使,嘉定十二年(1219)利州路军士作乱,董居谊遁。夏四月,董居谊落职,夺三官,秋七月,复夺二官……
据上,这则题刻可能是董居谊从成都府经绵州北上利州时所作。
9.暴风雨之前的欢聚
“临邛季伯珍/载酒约剑/阳黄穆甫、/永嘉曹文表、/广汉何兴善、/汉嘉季象祖、/陵阳喻去异/来游。绍定癸巳/重九后三日。”
10.绍定元年题刻
“成都张信复、信/可、员贞子叔贤,/石泉汤辰孙识/之、临邛喻炎震元发,普慈牟濚叔继,绍定改元/正之四日来游。/侍行汤恍、张迎/禄、员蒙秀、喻坤等。”
绍定改元,即绍定元年公元1228年。
11.残题
囗城杨……游富乐山……囗作名/景留难有/声与山囗/清幽囗/囗春/
12.进士诗龛
题刻隶书,由县人刘永恩题写清末进士,州人陈辛湄所著的《忆芙蓉溪六章》七绝六首。
忆芙蓉溪。辛湄陈湋。//
一湾澄绿浸乘乡,入网观鱼迹未荒。
比似百花潭北路,伊谁重起少陵堂。//
山如鹤翼伏仙胎,松径阴连古碣台。
可惜芙蓉千万树,无人补向锦城栽。//
三家村店酒旗风,屈曲清流绕梵宫。
记得踏青寒食路,牡丹花下绣裙红。//
迢遥双阙手摩挲,岁月南梁记未讹。
若许镜湖求贺监,春酣亭畔一渔蓑。//
月照西岩瓦屋斜,蓉溪唱和柁侯家。
青山埋骨知何处,翁仲无言戴土花。//
孙王别墅已成尘,一样榛墟慨倚椿。
刺史枯黄春梦短,几人携酒泛东津。//
民国己巳季秋刘永恩书。
百度简介:陈湋(1850—1920),字经畬,别号辛湄,四川绵阳人。光绪丙子张之洞视学蜀中,岁试诸生,以仁寿毛蜀云、绵竹杨叔峤与绵阳陈辛湄为蜀中三杰。光绪戊子中四川乡试经魁,历掌左绵、乐丰、益昌、匡山各书院。张之洞督粤,延其入幕校订经籍。戊戌成进士,以知县分发浙江。壬寅充乡试同考官,得士最盛。历任孝丰、黄安、谷城县令,辛亥后辞官归里,卒于家。
题刻为黄炎培七绝组诗,长1米,宽0.8米,行草,笔墨酣畅。黄炎培(1878-1965),沙县人,字任之,清末举人,同盟会员,民国著名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解放后,曾任职于国务院、人大、政协等。1936年,受邀自成都经德阳、绵阳至剑阁,走川陕路,写下几十首纪实诗。此题刻如下:
“长路关心剑阁遥,出城五里便成桥。谁将竹实分蝼蚁,双翅云张凤岭骄。//
鹿头自昔状亭亭,云树蒙茸到眼青。子美南来吾北去,一编恰似我曾经。//
六一堂留一宿缘,解装昕夕念前贤。忍从表墓文章里,重忆呱呱堕地年。//
绵州城外水萦纡,其地其人磊落俱。九百年间稽政绩,功前名后两鲜于。//
一亭送险兼迎险,千里悲欢总为君。北八站连南八站,北贫南富此中分。//
借得升粮百里趋,工艰粮尽一长吁。豪门车泽千夫瘁,民路功成万骨枯。//
惟天设险剑门雄,一迳泥丸信可封。此去迢迢接秦岭,矗天万笏入云中。//
民国纪元二十五年三月自成都至剑阁途中作。特生先生长绵阳。书此寄赠。黄炎培。”
14.民国县长鲜于英题刻
题刻隶书,由驻绵的十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兼绵阳县长鲜于英题写。
“右诗为吴县黄炎培/先生入蜀,循川陕公/路览剑门还过左绵/留赠并书。思民劳,述/先典,有风人之旨。忆/予乙亥(1935)夏来此,正赤/祸横流,通巴之股溃/江而西突江油、安县/间,盘据大小金川,别/股窥于汉南,一时剿/御之师,内外几二十/万。绵实孔道,为之枢焉,绵民毕役供差已劳矣,而义务征工,又以绵为始事,兴筑川陕公路,民焦灼应命,/风雨载途,值播殖,呼/吁侧然,冒罚遣之,卒/毕其私而完路,此于/先子骏不取青苗钱之事为近,黄诗傥谓/是耶?然绵于古有富/乐称,欲复于古而未遑也。/今国家多故,刻黄诗于兹山,以寄志云。丙子(1936)冬至,西充鲜于英题。”
鲜于英(1885-1968),四川西充人,字特生。在这则为黄炎培诗所作的跋语中,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民情、政情和战情。跋语中所提“赤祸”,是他所处时代的官方“通用语言”,后来,他的“特园”成为革命和民主人士的俱乐部,与两党特别是中共高层都保持了密切的联系。
15.嘉定题刻
隔雷溪路边岩石有题记,低处者已经不辨一字,人高位置有嘉定题刻。题刻长0.83米,高0.38米,字分8列,起首“眉山”二字,落款时间:“嘉定囗囗囗十月十一日。”
16.玄德湖香泉井
沿雷溪稍上行,在富乐堂左是玄德湖。玄德湖,旧名方塘,传说为刘备垂钓和放生之所,湖中半岛有香泉井,传道士曾为刘备取井泉煮茶烹饪。明代白翺诗:井泉百尺起潜虬。明萧来凤诗:花落井泉香。据此,香泉井在明代已经存在。现井口石用整石凿成,高出地面0.62米,八边,边长0.34-0.4米,对边径长0.88米,各面雕刻内容有三幅花卉,三幅人物,一幅鹤荷同春,一幅万字符。(按:近日读书,看到香泉井在碧云岩附近,若属实,则此香泉井为赝品。2017.5.31)
17.未见碑刻
富乐堂雷溪一带的石刻,是富乐山古迹的精华区。在时间之水的冲刷下,残散极多,从新近资料看,还有几个重量级碑刻可能存在:“碧云岩”边“云亭”题刻;“宋师大卿碑”;“转雷洪”题刻;宋杨淑兰富乐山古蜀颂碑;香泉井附近文同题刻……
(李戴于2015年8月3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