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县行:晓坝镇姊妹桥——一座闻名中外的东方廊桥

标签:
姊妹桥廊桥风雨廊桥晓坝镇五福村 |
分类: 寻桥漫记 |
从七贤柏处,60元包车翻山到安县晓坝镇五福村1组姊妹桥,间有徒步穿行路线。
一.姊妹桥点缀安县山水
姊妹桥,又名高桥、双木桥、五福桥,位于晓坝镇和千佛镇之间的五福村茶坪河上,四周群山环绕,桥下河流湍急,是一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势飞架的木质风雨廊桥。
姊妹桥始建于元末明初,原来是石桥,因连年大水,时有溺水事情发生。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当地生员杨学涟、承领人陈元德、陈宝山等改建而成。桥东北-西南走向,跨深谷幽涧,为一桥两段木构,中间以天然巨石相接,看似一座桥,实为两座桥,而两桥并排相依,形同姐妹,故称姊妹桥。
该桥单座长18米,面三进三或四,巨石上浆砌桥台,使中间石墩成V形过道,跨度5米,游者可从此下河滩赏桥。全桥跨河长约50米,宽3.5米,桥下高足10米。桥面全由直径40厘米粗的10根原木密集为梁,下面用4根空心方钢管纵向捆扎,上面铺设桥板,结实耐用。桥面立廊柱、设护栏,建单檐悬山式桥楼,高3.8米,全部卯榫穿斗相衔,上覆小青瓦,桥的两端建有两重檐的牌楼,北端牌楼中间雕刻“双凤朝阳”图案, 南端则是“二龙抢宝”,两边挑坊上刻有卷草花纹,金瓜柱上有云龙雕花。
此桥建造古朴浑厚,风格独特别致,座落于青峰幽谷之间,柔美端庄,风姿卓约,伴绿水潺潺,伴山乡风情,与自然山水浑然一体,既为画屏,又为诗境。置身桥廊中,可各处凝视,揣摩两桥之奇巧,可凭栏观景,尽收山水之灵秀,倘若来点飘洒的雨和飞舞的雪,那就真成至美的景致了。
二.姊妹桥为省保
姊妹桥是安县唯一一座廊桥古迹,也是蜀中四大风雨廊桥之一。1993年,安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进行维修,2004年升级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姊妹桥经受住了考验,但是北川蒙难,北川县城迁安县永昌,安县县城迁花荄。姊妹桥是安县人民最爱,他们在新县城放大重建了一座姊妹桥,让姊妹桥带来的和谐永伴安县。
三.姊妹桥由来的传说
相传姊妹桥是一对孪生姐妹所建。
从前晓坝乡间有一对孪生姐妹,两人相亲相爱,形影相随,自小发誓,永不分离。女大当嫁,父母要将她二人许配给人家。无奈之下,姐妹俩决定为家乡修一座桥,表示姐妹俩永远在一起。她们就上山种树,等树木长大后用来修桥,桥修好了再出嫁。树倒是栽了,但是老长不大。这件事感动了山神,决定帮她们一把。有一天姐姐上山栽树,路过冒木井,发现井里有一根粗大的树子冒出,于是把木头拉出来,但是拉出一根又冒出一根来,一连拉了一百根,当她说修一座单桥够了时,井里就不出木头了。这一天妹妹下山路过丁木湾时,见巨缝中有一根圆木,就拖将出来,结果拖走一根又出现一根,拖走了一百根木头,她说修桥够了时,岩缝中就再也没有木头了。她们都把木材运到河边,姊妹俩商量,根据地形,各建一座木桥。由于两座桥样式相同,又是姊妹所建,所以老百姓叫它姊妹桥。
姊妹桥位于去千佛山的公路边,桥头新建了广场,规划了中药材展示区,有环境舒适的农家乐。一行人在左边第一家吃土鸡,28元一斤,味道不错。
(李戴于2015年2月15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