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县七贤柏——我国第二大古柏

标签:
七贤柏七根柏大安乡古柏 |
七贤柏在北川县永安乡大安山麓后庄沟大安村村部,距安县老县城安昌镇仅4千米。
绵阳中心汽车站搭车,8元到后庄沟路口下,徒步半个小时可到。中间过一单孔石拱桥,劵拱石上有“农业学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很有时代特点的刻字。
同治《安县志》载:“柏号七贤,大安山般若庵初地有古柏,一本七株,每株大棵二十围,劲直干霄,旁建坊曰‘七贤挺秀’。”
新县志载:“七贤柏在县北大安山般若庵前,有大柏一本七株,大约三四围不等,劲直干霄,旁建坊曰‘七贤挺秀’。此外,另有柏树七株,大约参差互立于七贤之上下、前后、左右,似七贤之侍卫,皆数百年古柏也。”
一.北川七贤柏为全国第二大古柏
七贤柏,一本七株,可能为七根逾合之柏,在主干1.3-3米上下分出七根枝干,每枝也要两三人才能合抱,故又名七根柏、七枝柏。它独木成林,秀拔干霄,苍翠俊逸,气宇轩昂,高竟不知具体,有人测得是45.7米,有人测得是37米,有人测得是31米等。同行七人牵手刚合围一圈,测得米高位置树围9.8米,稍上则更大,官方数据10.3米当不在话下。
七贤柏周围有陪衬柏七根,俨然七个忠诚的卫士,日夜守护着主柏,人称护卫柏、卫星柏。七根护卫柏也树树为古,高均在20米以上,胸围分别是2.46、2.15、2.79、3.7(?2.67)、2.84、2.97、2.95米。
(按:有七株簇长之柏即主柏为七根柏,分散七株即卫星柏为七贤柏之说。)
据县志记载,柏树于隋开皇年间,由蜀王杨秀亲手所植,并在此建玉亭,已有1300多年历史。(按:另有唐开元22年建般若寺时所植之说。)明代,在亭址建佛寺般若庵,在七贤柏正面建斗拱式木牌坊一座,上书“七贤挺秀”四个大字。清代嘉庆年间,七贤柏被列为“安县八景”之一。这样一棵巨柏,世所罕见,属于四川第一大古柏,仅次于陕西皇帝陵直径达3.6米的古柏,为全国第二大古柏。
二.七贤柏形成的传说
七贤柏稍上有般若庵,1984年毁。同治《安县志》载:“般若庵,在县北十五里,即大安山寺也。李涵白读书于此,悬石上人薰修地。康熙六年僧宗教重建,乾隆三十六年,僧际德重修。”
相传,此庙有一个和尚在此种树,当种到第八棵时,雷雨交加,就把剩下的七棵树苗撒在坑里就跑,所以才形成了今天这样奇特的景致。
还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千多年前的一天,般若庵的老和尚要出远门,临行前扯回一把柏树苗子,叫七个小和尚栽在庙门前。小和尚栽了七棵,天气突变,雷鸣电闪,下起倾盆大雨,七个小和尚就把剩下的树苗捏成一把,插在土里,待雨后再来分栽。不料大雨数日不停,等雨过天晴,前未分栽的树苗已经全部成活,不便再分栽了。那先栽的七株,就是今天的那七根卫星柏,没有分栽的一把,就成了今天的七根柏。
另有一个版本的传说。般若庵本是一个冷坛破庙,后来住着一个从河南逃荒而来的老和尚和两个小和尚。一日,老和尚外出,采回许多柏树苗,要两个小和尚各领七株栽在庙的周围,图个雅致。一个小和尚老师憨厚,遵照师父吩咐,沿山脚一连栽了七株,浇水、培土、除草,大功告成。另外一个和尚,贪玩好耍,怕苦怕累,直到太阳偏西,仍在捕蝉捉鱼,悠哉乐哉,尚未植下一株。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磅礴,为了交差,他草草挖了一个坑坑,将七根柏树一齐栽下。自然,勤快的和尚收到了夸奖,懒散的和尚遭到斥责,老和尚罚他天晴后拔出一株株另栽。可大雨封门,连下了七七四十九天。老和尚出门一看,两个和尚栽的树苗全部都成活了,懒和尚一个坑里栽的七株树苗已经连在一起,也就没有再另栽。于是便有了今日七贤挺秀之七贤柏了。
三.那首赞写七贤柏的诗歌作者可能不是李调元,更可能是易象乾
七贤柏长势奇异,历代为人们所珍视。曾有多少名人雅士,墨客骚人徜徉树下,咏诗作赋,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易象乾写的一首。
前清江安廪生、民国安县政府秘书易象乾赞七根柏七言律诗云:
古柏青苍不计年,饱经霜雪色犹妍。
葱茏干劲高千尺,神秘枝分誉七贤。
般若闲关亲觉佛,联翩裙履半逋仙。
胜游顿触风云感,良栋终撑半壁天。
此诗作者真是易象乾吗?七贤柏前面的简介石碑上就特别引用了这首诗歌,上面所写的作者是翰林李调元,网媒、纸媒记者和网友也多从此说。也就是说,这首诗歌的作者是李调元之说成了一种“普遍的共识”。
今天查找七贤柏资料时,找到了两处不同的说法。一个是《绵州文史补佚》第149-150页中有蒋虹写的《全国第二大古柏——七贤柏》文章,作者据《安县志》载,说此诗作者是易象乾。易象乾,字从周,四川江安人,清末廪生,抗日战争初期曾任安县县政府秘书。另一个是王兴平《绵阳市风光名胜诗选》所选最后一首诗歌即此诗。作者注解为清廪生、民国政府秘书易象乾和他妻子,与督察长林逸僧、友李月林夫妇同游时所作,易象乾盛赞了七贤柏枝的高大形象和久经风霜的顽强品性,并联想到日军侵略下只剩半壁江山的时局而思慕七贤柏式的栋梁之才。
对诗歌有一定功底的一位好友认为,此诗的作者为易象乾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他认为,翰林和廪生之间的差距,一般还是很大的。此诗若放在古人堆里,倒显得平庸无亮点,水平离李调元还相差很远。另外他从一些细节指出,林逸僧名字带僧,与“般若闲关亲觉佛”相合,“联翩裙履半逋仙”不符合李调元时代的社会风气,结句“良栋终撑半壁天”,与易先生的身份相合而不与李调元身份相合。
两说列举,待考。
四.同游者作画写诗
2015.02.01与上潼人、老君山下一痴、行走快乐、老张等同游,老君于雨雪中完成对七贤柏的速写,上潼人赞古柏云:
雪雨霏霏腊味新,深寒山意冻云醇。
远来溪谷桃源似,小幅天空柏影伸。
大树乘凉中国梦,环肢测径七闲人。
读碑皆叹隋年纪,香烛披红可算神。
松柏性真,君子之德。老君、上潼等君,亦为性真之君子矣。
五.七贤柏需要游览者的呵护
七根柏经历千年岁月,似乎正在进入暮年。历史上,历朝官民大多都很重视对它的保护,清代、民国和解放后,曾多次进行维修。1984年,安县人民政府公布七贤柏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说,在清代和解放后,曾有差点遭砍伐的经历。现在已经有2株卫星柏树死亡,柏树前有烧香现象,游览者在亲近古柏时,也有少数人用刀剥掉一块树皮,在木质层即兴刻画打油或某某到此一游等类似的句子,使七贤柏很受伤。这些刻字里,最早的是:“李芝勇留念,一九六六年。”保存最好的是:“一九七四双七天,杜生佳宝与朝光三友聚会。此游玩,深情似海树一般。”有寻求爱情见证的:“深情似树。”有表决心的:“志如松柏!”有祈福的:“保平安,罗永甘。”有说某某到此一游的最多:“一九七七年,二人留念;”“玉泉小学留念;”“安中七六”……
各位前往的朋友,手下留情,千年古柏需要你的呵护。
(李戴于 2015年2月13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