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孝节烈牌坊西面,隔着一片民房,不到100米,就是2006年晋级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业阙。
“三拒”节气浸阙石,李业穿越两千年时空,仍为今人所仰慕。
一.李业阙——跨越时空的遗珍
李业阙当属绵阳五阙之二,位于梓潼县长卿镇南桥村,距离省保贞孝节烈牌坊100米许,为红砂石质的墓阙,残缺不全,形制与众不同似碑碣。
李业阙坐西向东,占地36平方米,由阙基、阙身和阙顶组成,地面以上通高约3.2米。宝塔状阙顶为后人补配,阙基156*77厘米大小,阙身为上小下大的四面立柱独石,高246厘米,前面略宽,接地处97厘米、厚69厘米,后面宽90厘米,上宽68厘米,厚49厘米。(另有数据:下宽0.86米、厚0.68米,上宽0.70米、厚0.52米。)李业阙几经沧桑,有学者认为阙身为原阙的一段,对此阙尚有或阙或表或碑的争论。
阙身仅东面有简单斗拱雕刻和两方石刻。正中阴刻隶属“汉侍御史李公之阙”八字,分布在50*30厘米的范围内,呈两列分布,每字约10厘米见方。此八字可能为明代正德或嘉靖年间时的增刻,字迹清楚。
八字下方刻写清代咸丰五年1855年(有记为道光末年题刻一说,可能为误记或周树棠撰写时间)知县张香海刊刻前任知县周树棠所撰《移阙记》。题刻正文每列12字,共11列,全文分布在74*70厘米的范围内,记载了李业阙曾经遗失、以及发现、移置的全过程。全文如下:
李公石阙沦轶久矣,志载石阙/二、石表二,今惟石表存。遍访居/民,询以阙所在,无有知者。相传/旧卧麦地中,土人因碾耕垦置/他处瘞(注:埋)之。偶于表旁周廻循视,/见山沟边微露石顶,有类阙盖,/掘土丈余,急起视之,字画完整,/出土崭新,时道光乙巳(1845)十月望/二日也。公旧有祠,在县南关外/二里许。有前明碑志,回移阙置/祠之东庑,镶以贞珉,庶垂永久。
知梓潼县事星沙周树棠谨识
咸丰五年八月知县事山左张香海修护
李业阙初建于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有二石阙、二石马和二石表,为现存汉阙年代最早者。李业阙修建不久,就“遭赤眉缴破二阙”(注:《直隶绵州志》载)。明代正德年间,剑州牧李璧为扬善抑恶特树石表一通。嘉靖丁亥1526年,四川按察司佥事戴鱀(鳌?鲫?)命改水草庙为李业专祠以祀(注:金献民碑刻记为嘉靖戊子1528年。另说是1527年建祠,推论可能为1526年建祠,1527年树碑)。嘉靖壬辰1532年,兵部尚书金献民作律诗二首纪念李业祠的修建。时过境迁,李业祠破败损毁。清代有梓潼知县顾君为李业竖立了墓碑。道光十四年(1834),梓潼知县徐凝绩在原废址上重建了李节士祠。后来知县周树棠为寻石阙,遍访居民而不得,偶然在麦田、沟边发现李业阙残身,字画完整,出土崭新,时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年。周树棠发现李业阙后,将其移置李业祠东庑。清咸丰五年乙卯1855年,时任知县张香海在石阙上刊刻了周树棠撰写的《移阙记》。建国后,将李业阙移至现址建亭保护,阙后三通明碑和一通清碑尚存。
李业阙后面四通等高石碑拼立,长465厘米,高220厘米。右一为明代嘉靖丁亥1527年三月巡按四川监察御史李君东的《增修汉议郎李祠堂公秘(?)》,碑宽113厘米。右三碑刻最为模糊,为明代嘉靖丁亥1527年九月《增修汉议郎李业祠堂记》,宽112厘米,后有李业祠分布图。右四为明代兵部尚书金献民嘉靖壬辰1532年的纪念题刻,碑宽120厘米。右二为道光十四年1834年知县徐凝绩的《重建李节士祠记》,宽117厘米。亭内有残缺石马二,一长188厘米,一长156厘米。
二.李业阙两度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业阙亭外文保碑三块,显示了李业阙省一国六的文物地位。一块为1956年8月1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块为1980年7月7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块为2006年6月,李业阙终于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第六批新晋国保之一。国保公布信息为:序号694,编号Ⅲ-397,名称李业阙,年代汉,地点四川省梓潼县。
李业阙为什么会成为四川的第一批省保呢?又为什么会两次被公布为省保呢?野娃等探寻者提出了疑问。20世纪50年代,当时条件有限,指导思想混乱,在没有进行文物普查的情况下,公布了包括李业阙在内的文物保护名单。主要依据是梁思成先生带领中国营造学社成员曾经的实测或踏勘。有网友指出:“文ge以前四川省先后于1956年8月16日和1961年7月13日公布了两批共8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ge后鉴于其中一些文物已经遭到破坏,以及认定标准的变化,于1980年7月7日重新公布了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140处,以后以此次公布的为第一批。”(本段内容来自网友讨论)
三.挺阙派和挺表派的争议
旷天全的《绵阳石阙研究的研究和展望》指出,对于李业阙是不是阙,学术界是有争论的。大多数是“挺阙派”:道光年间,周树棠在墓表附近发现阙身一段,移置李节士祠内,“世俗不察,常误认为碑。”
认为不是阙的“挺表派”认为,人们通常看到的李业阙,不是“阙”,是“表”,是“明正德年间剑州牧李璧巡视辖县,因彰善瘅恶才立了石表一通”。
对于此争论,法国人色伽兰在《中国西部考古记》中写道:“梓潼县李业之石刻,籍文虽名之曰阙,今尚模糊难定。其形上锐下丰,乃用近代之石附建而成,与阙身有异,盖为独石所制。至梓潼之阙,皆以诸氏叠砌之,因其为纪元25至30年间物,故其问题有提出之必要。
学者争论之中,挺表派指出,这块独石,形非石阙,铭非汉刻。并进一步认为石马坝的贾公阙是真正的李业阙。“挺阙派”则认为现存独石,为完整李业阙的一部分,将贾公阙附会为李业阙是不恰当的。
不管是挺阙派还是挺表派,都认同“汉侍御史李公之阙”八个字为后人补书,挺表派代表认为就是正德年间的李璧手书。
挺阙派和挺表派根据各自的观点出发,认为李业阙的年代分别为“光武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和明正德年间所立。
1977年的时光,让李业阙留下了一些难解的学术问题。如果说对李业阙本身还有争议存在的话,那李业的故事却是不容争辩的。他的气节、他的骨气穿透古籍,穿透石碑与石阙,仍流传于当今。
四.李业阙祠的碑刻投射历史的故事
李业阙原来位于石马坝,时代变化中李业墓不存,还在的残缺石阙和残缺石马也被埋没。明代李璧树表,四川监察御史李君东和戴鱀改水草庙为李业祠。明末清初,祠堂再毁。道光十四年,知县徐凝绩重建李业祠。道光二十五年,知县周树棠找到石阙,并迁移到李业祠。咸丰五年,知县张香海把周树棠的《移阙记》刊刻到石阙上。在这个过程中,李业阙和李业祠留下了三通明碑和一通清碑,在王爷庙还有现在的石碑几通。谨粗译碑文如下,错落当多,仅作线索。
(一)明代嘉靖丁亥1527年九月《增修汉议郎李业祠堂记》
增修汉议郎李业祠堂记……落款:囗囗年岁次丁亥年秋九月囗望立。如有高清图片或拓片,还能基本可译。
石碑后有李业祠布局线刻图。
(二) 明代嘉靖丁亥1527年十月监察御史李君东的《增修汉议郎李祠堂公檄》
增修汉议郎李祠堂公檄
囗囗整饬安绵囗囗兵备四川按察司佥事戴囗(空格)
为增修祠堂墓以表彰忠节事案,囗囗年三月三十日囗。
蒙巡按四川监察御史李囗(空格),批本道呈据梓潼县申本道案。验前事该本道巡囗囗该县造到宪纲册内一欤。古帝王先师先贤陵墓社稷祀典祠坛,常须洁净,有损坏者,即为修理,仍禁牧。放樵采查,得本县石马坝有汉议郎李业墓一所,今已不/存。等因既而,本道经历石马坝考视李守璧所树石表与册相同。【按】《汉书》:业为梓潼人,志操介特,元始(注:公元1-5年)中举明经为郎,会王莽居摄,业以病免避,莽召为酒士,避囗/上(?)容。及公孙述僭蜀,征之,不起,乃使尹融持毒酒,刼以公候之位,业叹曰:“君子见危授命,何诱以高位重饵哉?”遂饮毒而卒。光武平蜀,诏益部表闾图像纪其/高节。惟昔西汉之衰,莽以矫伪阴移炎祚,士大夫靡然从之。如扬雄者,号为一代通经学古之士,亦且甘心美新之文,自眙白首投阁之祸,业乃能见几肥遁,/秉义不回,迨公孙之僭逼,遂殉节以成仁。诗人所谓明哲保身,孔子所称守死善道,业皆有焉。视于扬雄其人品,高下相去,岂直什百?今去汉世远,墓久湮灭/,然忠义大节,炳在书册。过其乡则思其人,而首丘之地,旧无专祠,不知梓潼之士亦将何所与思?本道查得石马坝近之处有水草庙一所,土人谓为文昌/祠。夫文昌之神,事涉茫昧,况自有七曲正祀,梓潼民俗多,颇材秀不兴,乡有先哲而不知师顾,乃专事祷祈,是谓失所趋向。本道识司风纪,所囗(扌處)李公祠庙,囗/应以义增修。为此案仰本县即将水草庙淫神拆去,改为李业祠堂。其堂室门垣龛座器物,有未备者,作速估计工料,申来定夺,仍责令高年博识之人,访求/遗墓及其真派子孙,以为奉守祠堂之计春秋。该县量备祭仪率儒学师生,以礼奠拜。庶几,因仰止而兴景行之思,溯遗风而起廉颂之益,其于纲常未为无补。等因,蒙此备行本县知县张琦率儒学师生亲诣水草庙,看得本庙止是一间,又且囗陋,应须增添二间为正祠,东西增益廊房各二间为神厨,库需要/用木植椽瓦并添造龛座供棹等项,估工料价银九两九钱九分。及查本县自准词讼抵罪银十两五钱一分二厘,见贮在库,堪以动支,又访得遗墓/地可无爼豆之祠,本道欲将水草庙改作祠堂已行,该县议处停当,所计工料费也无多,合应俯从所呈行令,该县将库贮赃罚银两如数动支,修建李业祠/堂一所,刻期完报,仍乞定著祠名,特赐书额,其春秋祭祀或行,该县量备祭仪奠拜或转乞。为闻奏著之祀典,则不惟先哲赖以表彰,而亦将后人有所风示,缘系增修祠墓以表彰忠节事理,本道来敢擅专,理合呈乞,照详施行。蒙批该道崇正黜/邪之意,溢于言外,诚足嘉尚,依拟施行,批呈缴来以凭酌处奏请,仍行该县掌印官务须着实举行,毋得苟且了事,具由详缴,蒙此已经具囗囗详去后,今蒙前因拟合就行,为此,仰县官吏照依案验内事理,即/本县自准词讼纸罪银两如数动支,行令掌印张琦严督工匠作急将李业祠堂一所刻期修理,完日具由回报本道以凭,转报毋得迟违,永囗/案依准申来。
囗囗年岁次丁亥(注:应为嘉靖丁亥1527年)冬十月吉旦。主簿何文囗、典史张囗囗立。
(三) 明代兵部尚书金献民嘉靖壬辰1532年的纪念题刻
《读李节士传》:“炎祚无光孺子幽,井蛙窃号据梁州。直将正气扶风化,肯变初心附国仇。就死不贻冠冕愧,偷生羞对室家谋。潼川滚滚光如练,应共芳名万古流。”
《题李节士新祠》:“新祠轩豁对山城,片石深镌表大名。浩气不因污世馁,英灵长共列星明。观风御史瞻高节,分宪监司树远声。香火千年遗像在,路人休作子云评。”
李先生名业,字巨游,梓潼人,西汉末为郎,遭王莽乱弃官归隐。公孙述据蜀,闻其名,征之不/应。囗使囗囗酒往囗之且曰:朝廷贪慕名德,起则受公侯之位,否则赐之以药……见/危囗命囗乃诱以高位重囗(食丂)哉。使者见业不屈,复曰:置(?)呼室(?)家……心久/笑何囗子之囗遂饮鸩而死。呜呼,浊乱之世,人不知纲常为何,事忘君事仇者比比也,夫以养子云不/免剧秦美新,况其下者哉?巨游贤于人远矣,至今千余年,祀典不修,荒坟寂寞于寒烟蔓草之间。嘉靖/戊子(1528),巡按御史李君东,分巡佥事戴君鳌巡历其地,读其传、高其节,慨然有感,命有司建祠奉祀,树碑纪实,以励/风教,越五稔,工未就,适安绵兵备佥事俞君夔拜谒祠下,叹曰:是何濡滞也,亟捐廪资,发署印提举锁钥督工讫事,始落成焉。献民邻封后学,仰先生之风,嘉诸君用心之勤,作二律以纪之,兼序其巅末以告来者。
嘉靖壬辰(1532)仲秋之吉
赐进士前资政大夫兵部尚书奉
勅提督京营军务两京刑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绵州林下七十三翁金囗舜举甫书
(四)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知县徐凝绩的《重建李节士祠记》
重建李节士祠囗
汉议郎李巨游者,高风亮节,史传载之甚详,其墓旧传在石马坝,碑冢不存,今所指墓碑处,前署/县顾君所竖,距石马坝尚远。阙疑焉可也。前明嘉靖年州巡按御史李囗巡佥事戴会查先生遗/迹,令建祠以祀,准县详改水草庙为祠。尚书金诗以纪,囗嗟夫表潜德而励,囗俗诸君子慨然有/同志焉,而奈何听其久而废(?)也。予览县志抚残碑,所载略同,因其废址捐资而重建之,犹前志也。/祠后旧名神山,山之阴有石窟,汉大儒司马长卿读书处,唐明皇幸蜀过此改呼长卿山,又城南/有故蜀侍中杨公石阙,即县志所在杨修墓,囗阳杨修,西安同州人仕,汉依曹氏,不得称蜀,是否一/人,不敢臆说要。亦有足传者二公之位,附于正祠之东,非有所轩轾于其间也。囗阐发幽光华宝/并收之,意云尔。
赐进士出生知梓潼县事加三级纪录七次徐凝绩
计开正堂五间、前堂五间、两廊六间、头门三间(左右囗囗)、祠基东西横十九弓、前后左(右)直四十二(六)弓。正堂徐凝绩捐钱八百六十钏,龙王庙僧会司圆真捐钱三百钏。督修:监生郑宗成、贡生白光(?)囗、监生魏铃、僧圆贞。廪生蒲篇鎬书。祠看龙王庙住持永远经管。
大清道光十四年岁次申午仲秋月中浣
(五)王爷庙《神龙祠、李节士祠、永济寺序》
李节士祠,又称李公祠、李业祠,原在石马坝,由明代巡按四川御史李君东,安绵兵备佥事戴鳌赘善金皋于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年)丙戌改水草庙而成。明末清初,战乱全毁,清道光十四年(1835年)甲午年,知县徐凝绩任内,迁建李节士祠于古蜀道北侧永济寺附近,重建正殿五间,供奉李公牌位、何公光裕牌位,前堂五间头门三间。咸丰七年(1858年)丁巳,知县张香海捐资修建围墙、三层台阶。从石马坝原李节士祠地方,移来“汉侍御史李公之阙”,阙盖竖于祠前。新刻“翰林何公光裕墓道”石碑(注:何光裕,明代嘉靖梓潼进士)、“节士李公业故里”石碑竖立于祠前。建国前改为太平乡公所。以上建筑无存,建国后存“汉侍御史李公之阙”,阙盖移放于新建亭内。
五.延伸阅读——李业为有骨气的千古节士
李业阙阙主李业,字巨游,广汉郡梓潼(今梓潼)人,是生活在西汉末、王莽新朝和东汉初的一位有骨气的人。元始3年(公元3年),受推荐成为郎官。王莽取代汉室自立为帝后,李业托病辞官还家,闭门谢客,以示不愿同流合污。广汉郡(郡治梓潼)太守刘咸慕其名望,强行召其为“方正”。李业以病相辞,激怒刘咸,将其下狱,欲诛杀他,幸得说客劝解,刘咸才释放了李业。王莽也念其贤名,召任李业酒官,李业仍以病相辞,隐居故里。
公孙述占据益州(治地成都)称帝建立大成国后,仰慕李业贤名,欲征聘为博士,李业还是托病不从。公孙述十分恼怒,派尹融持毒药逼李业从命。公孙述对尹融交待说,如李业答应,则授公侯的职;如不答应,则赐他毒药。李业面对威胁利诱,毫不动摇,反问尹融:“君子见危授命,何乃诱以高位重饵哉?”又叹道:“名可成不可毁,身可杀不可辱也。”于是饮毒酒而死。
李业的高尚气节为后人仰慕,民间还流传着他泪祭潼江的故事。李业当着公孙述派来的使者,摆下香案,点燃红烛,率妻儿家人朝着滚滚潼江跪拜,向汉王朝表示尽忠,举起毒酒一饮而尽。晋《华阳国志》称颂:“巨游玉碎,高风金振。”《后汉书.独行传》载其生平事迹。李业墓已不在,阙也受到争议,祠堂亦以消失,而他“士可杀不可辱”的精神,仍为后人所深情怀念。
“潼川滚滚光如练,应共芳名万古流。”绵阳五阙中,李业故事最为明朗清晰,深有内涵的李业阙,实为一大跨越时空的遗珍。
(李戴于2013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