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文/熊昱彤
瑞士的四季都是美的。但比起绿草如茵、鲜花遍地的春夏季节,我更喜欢冬天的瑞士,一幅完美的水墨丹青画卷。
瑞士,这个带些神秘色彩的西欧中部袖珍小国,承载了太多的传奇。
美丽的阿尔卑斯雪山、传承百年、沉淀岁月的瑞士手表、发达的金融业、过着世外桃源般日子的坚定中立小国……在这个国土面积仅比海南岛或台湾稍大的范围内,仅官方语言就有四种,不仅聚集了世界上人均极高的财富,还浓缩着一片绝美的山湖景色。
瑞士的四季都是美的。但比起绿草如茵、鲜花遍地的春夏季节,我更喜欢冬天的瑞士,一幅完美的水墨丹青画卷。
雄伟的阿尔卑斯山,白雪皑皑的山谷,迷雾笼罩下田园诗般静谧的村镇,瑞士的冬天更像一个冰雪童话,迷人异常。
瑞士是一个山之国度。阿尔卑斯山和汝拉山约占瑞士国土面积的60%。瑞士有48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以及3350座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
瑞士的山似乎都是拔地而起的。火车穿行在狭窄的山谷中,从车厢里看两侧,必须仰面朝天,才得见黑黢黢压在头顶的鬼斧神工般的绝壁。
巍峨险峻的地势来自于远古时代的冰川作用。千万年中,山峰在冰川不断切削侵蚀下被塑造成形,宛如薄刀刨削过的刃岭,山谷被冰河扩阔加深,成为U字形的宛若圆形露天剧场似的凹地。瓦莱州的马特洪峰(Matterhorn)便是其中最美的一座。
马特洪峰(英语、德语Matterhorn,意大利语Monte Cervino,法语Mont Cervin) 是阿尔卑斯山最让人着迷的山峰。Matt是山谷的意思,horn极为形象地指出了这座山的特征——像一只兽角。
蓝灰色的岩石峭壁在皑皑雪山中独立天穹、傲视群峰。能清楚地看到山腰部大片的闪闪发亮的蓝色冰川。
海拔4478米的马特洪峰并不是瑞士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但它独一无二的、有着四个棱面的椎体峰形使它成为了瑞士的象征。它的姿态出现在几乎所有的瑞士旅游宣传图片、明信片和T恤衫上,给瑞士三角牌(Toblerone)巧克力带来了设计灵感。
到达马特洪峰山脚下的小镇采尔马特(Zermatt)时,正是中午,漫天飘着雪花。齿轨车站的实时大屏幕上,马特洪峰处天地一片白茫茫,什么也看不见!心中不由极度失望。在采尔马特街上漫不经心地逛逛,又回到齿轨车站,发现山上天色似乎有好转的迹象,当机立断,马上乘下一班火车上山。
齿轨火车弯弯转转,驶过白雪覆盖的谷地、山腰和高大的云杉林。一路上看到笼罩马特洪峰的雾气慢慢变小了,马特洪峰先露出山脚,后又露出山尖,只有一条厚厚的云雾缠绕在山腰。就在列车快要到达山顶的时刻,似有一只巨掌,拨开了云雾,马特洪峰完全露出了它俊俏的身形。
戈尔纳格拉特站(Gornergrat)是观赏马特洪峰的最佳地点,可以几乎平视马特洪峰。群山环抱中,千里冰封的雪山逶迤莽莽,眺望着四周38座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山峰,不由想起“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豪迈诗篇。
戈尔纳格拉特站也是滑雪道的起点,滑雪者以马特洪峰为背景潇洒地一越跃而下。
马特洪峰的四面像是陡峭的金字塔,光滑的峭壁上散布着硕石,作为阿尔卑斯山最难攀登的山峰,是所有登山爱好者渴望一试身手的地方。
马特洪峰是阿尔卑斯山脉中最后一个被征服的主要山峰。1865年7月15日,一群登山者从采尔马特出发,在当地向导带领下,从著名的霍里山脊(Hörnligrat)线路登顶成功,但最终只有三人成功下撤,其他人均不幸遇难。2015年是马特洪峰登顶150周年纪念。
马特洪峰的位置在瑞士与意大利之间,冰川的那边就是意大利。
瓦莱州小镇采尔马特因马特洪峰而成为瑞士最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走在采尔马特的街道上,你会发现这里常年被专业登山者、滑雪者、旅游团和背包客占据。采尔马特镇不通车,所有汽车都需要停放在镇外。
危崖高百尺,壁立万仞山。正是月圆时,星星划过天际。凌厉的马特洪峰,一柱擎天,桀骜不驯,令人心生敬畏。
2017年2月的瑞士之行,共游历了四座山峰。除了马特洪峰外,还有卢塞恩(Luzern)附近的铁力士山(Titlis)和匹拉图斯山(Pilatus)以及闻名于世的少女峰(Jungfrau)。
火车一出卢塞恩,顿时像进入了冰雪童话世界。远处雪山高耸,云雾盘旋在山腰山脚,山峰时隐时现,山下是各种颜色的小房子,朦胧优美得不像真实世界。
铁力士山下小镇英格堡Engleberg整个被白雪覆盖,不时走过扛着滑雪工具人。居民房后就是高耸的雪道,在这里滑雪就像去奥森跑步。
天空慢慢放晴了,云雾弥漫得反而更厉害了,阳光好像在与浓雾格斗,云雾在山腰翻飞。
匹拉图斯山离卢塞恩市区只有15分钟车程。我和朋友差一刻四点到达登山缆车站。热情的瑞士女售票员为我们掐算时间,说如果你们现在上山,在山顶只能停留15分钟时间,因为最后一班缆车是4:30下山。反正持士通票免费坐缆车,上!结果就是上上下下的无数缆车里只有我们两人。
缆车坡度几乎达到70度,穿过近地面的乌云后,一下子阳光重回大地,雪山在雾气中时隐时现,风光绝美!
上到第三站时,空空荡荡的缆车站已经没人了,缆车也停了。正失望,打扫卫生的大叔过来用不流利的英语说:“上去,呆5分钟!”大叔专为我们开动了巨大的缆车,是那种大的可以坐10多人的车厢,成为了我们的专车。
终于到了山顶。游人全无的大厅里,一下车我们就冲向瞭望台。工作人员在身后大喊“Ladies!", 我们边喊"Two minutes", 边往观景台上跑。终于看到壮观的皮拉图斯山,辉映着耀眼的夕阳。
等到了少女峰时,运气之神似乎就没那么偏爱我们了。上山需要换乘三段火车,用时50分钟。第二乘后,火车开始爬山,完全进入冰封世界。车上几乎清一色全副武装的滑雪者。最后一段7公里的齿轨列车完全行驶在冰河下面的花岗岩隧道内。少女峰车站海拔3454米,为欧洲最高的火车站,有“欧洲之巅”之称。
我们上到山顶,发现眼前白雾一片,风雪弥漫中,风裹着雪狠狠地抽打着观景台的玻璃窗。什么都看不见!
虽然未能欣赏到一览众山小的风光,但在上下山的几个小时中,已经饱览了阿尔卑斯的冰雪风情,看不尽的雪山美景,给了我太多视觉享受。
傍晚下山时,雾气弥漫,灰白色半透明的雾时而绕在半山腰,时而从山谷底部弥漫开来。天地间只有黑白灰三种颜色,一幅完美的水墨画卷。
瑞士真无愧滑雪天堂之名。粉状的积雪肥白厚实,初级道平缓漫长,延续十数公里。雪道沿着铁路伸展,滑雪者在和列车竞赛,甚至能一直滑到家门口。
滑雪者不论老幼妇孺,一概身形矫健。头发全白的老者,一旦蹬上雪橇,顿时让人看不出年龄。
瑞士,体现着自然本色和人类文明极致的完美与和谐。
位于日内瓦湖畔的西庸城堡(Château de Chillon),几个世纪中,这里曾作为要塞、居所、监狱和军火库。
西庸城堡是瑞士最受青睐的名胜古迹,仍保持着古朴的样子,历史似乎触手可及。
卢塞恩曾是瑞士中古时期的首都,这座在拉丁文里称作“光”的城市不愧为瑞士最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最理想的旅游胜地。
中世纪的教堂、塔楼、百年老店、长街古巷,比比皆是。
古旧斑驳的老城区,每一个转弯又是一个湖光山色的绝好景致。
卡佩尔廊桥和八角形水塔是卢塞恩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1333年,是欧洲最古老的有顶木桥。
作为首都的伯尔尼,混杂在瑞士众多著名城市如苏黎士、巴塞尔、洛桑和日内瓦中,经常会被人说错而“降级”。伯尔尼老城区绝对是造访这个城市的理由。
始建于1421年的哥特式大教堂(Muenster)是伯尔尼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也是瑞士最高的教堂。沿着仅容一人通过的螺旋楼梯攀爬254级台阶后,老城区标志性的红房顶铺陈眼前,伯尔尼全景尽收眼底。
有一个有趣的说法,当一个瑞士人需要三个必备条件:在银行工作,会滑雪和爱吃奶酪。奶酪火锅的锅底是把奶酪用各种白葡萄酒煮化,然后用长长的叉子把切成小块的面包和煮熟土豆裹上滚烫的奶酪吃。湿冷的雨雪天守着一锅热乎乎的奶酪,惬意而温暖。
“采尔马特煎饼”从面糊、铁盘再到工具、手法,与天津煎饼几无区别。最大的不同是改良了洋口味,甜味的有草莓、香蕉加巧克力。我点了奶酪菠菜馅煎饼。
在冬天,每个人都能够爱上瑞士。
(本文所有图片均由熊昱彤于2017年2月摄于瑞士)
|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禁止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