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文:鲁伊
你有一个项目计划今天下午要在全公司大会上演示,
你已经励精图治埋头苦干了两个星期,现在就剩最后三张ppt,
你起了个大早第一个赶到办公室,决心给一切画上个完美的收梢,
然后你打开电脑的时候去倒了杯咖啡,开始想今天晚上用什么犒劳自己是日本拉面还是韩国烧烤双十一海淘的包裹还有三个没到哎呀月底信用卡账单下来不得了但是项目做好了年底不知道能不能拿个大红包干砸了大不了趁机跳个槽也好对了那谁谁似乎在朋友圈发帖招人咦这个公号又更新了看看有什么新文……再一抬头,是同事在打招呼,“该吃午饭啦,叫哪家的外卖?”
欢迎进入分心一族的世界!
分心不好,这我们从小就知道。
上课的时候分心偷玩电子游戏机,会被老师敲黑板丢粉笔警告。
回家写作业的时候分心偷瞄院子里的小猫小狗打架,会被家长罚背古文:“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长大了自己学小猫小狗打架的时候分心接电话看微信,会被一脚踢下床,“滚,跟你的破手机过去吧。”
毫无疑问,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确让我们越来越容易分心,越来越难以在限定的时间里专注做好一件事。但原因还不止于此:早在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者就发现,大城市白领中常见的疲倦、敏感、容易被外界干扰而刺激分心等症状,与新竣工或装修的办公楼室内空气污染有关,并将此命名为“大楼病综合症”(Sick Building Syndrome)。而众多心理学实验也证明,当人们经常处于竞争而导致的焦虑状态时,下意识地分心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机制。
当然,人在江湖飘,谁能不挨刀。假如你有个拿《把信送给加西亚》当职场圣经、动不动宣讲狼文化的老板,该干的活干不完,把联合国军搬出来也没用。
讲科学,就要先跟这年头动辄一年几十篇SCI论文的科学家们学会最重要的一招:以客观理性公正的原则,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研究方向、对象和引用项。
比如,你可以援引历史。莫扎特和爱迪生,都是臭名昭著的分心狂,想起一出是一出,乱七八糟,四面出击,虎头蛇尾,拖延成性。可他们和许多易分心者一样,更能从新的角度审视问题,也对新生事物更加敏感,从而开辟新方向。
事实上,当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在所难免的卡壳状态时,专注型的人往往陷入一条道走到黑的泥沼,而分心狂们日常积累下的看似无关的琐碎信息却有助于激发新的更好的解决办法。2014年,伦敦地铁工人大罢工,171个地铁站在此期间关闭,许多使用地铁卡的上班族只好调整惯用的通勤路线。但有趣的是,经济学家们事后分析公交卡信息时发现,每20个人里,就有一个人在罢工结束后继续采用调整后的新路线,而这些新路线也的确比老路线更节省时间或金钱。想想看,要是大家都一早心眼活泛点儿,何必非得等到大罢工?
其次,虽然人们通常认为爱分心的人自控力较差,但真相却是,当天时地利人和齐备时,分心狂们也可以迅速切换到注意力高度集中状态,灵感泉涌,效率奇高。就像玩游戏时爱搓大招的家伙,十次里有八次被人虐到毫无还手之力,但只要成功一次,就是爆屏秒杀。莫扎特半途而废的曲谱手稿无数,但留下来的完整作品,哪怕只是其中十分之一,都足以奠定他的音乐大师地位。爱迪生在全球拥有2332项发明专利,这也是2332次溜号分心留下的实打实的证据。
自然,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不过是普通人,不能完全拿天才的帽子往自己头上戴。但不容忽视的是,社会进步与技术变革一方面令人更易分心,但另一方面也给分心的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如果着眼点只在于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getting things done,绝不分心的机器人肯定是最好的员工,这是一些传统工作岗位逐渐分崩瓦解的根本原因。但与此同时,新的工作岗位和盈利机会也越来越多地涌现在与人打交道、需要灵感与创意的文化、服务、管理和娱乐产业。在这些产业,能够适度分心往往是一个宝贵的素质。有个老笑话,说的是换一个灯泡需要多少物理学家。正确答案是3个——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由他们发明的LED光源不仅节电,而且寿命是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灯的几十倍,根本就不用经常换。
更重要的是,虽然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越来越容易分心的迹象会让许多人焦虑沮丧,但根据多伦多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小组日前发表在《认知科学趋势》上的论文,对于50岁以上的人来说,易于分心其实能够减少他们成为“老顽固”“老古董”的风险,从而更有效地接纳新的信息,更具创造力的解决问题。在竞争形势瞬息万变的现代职场,一个头脑僵化的管理层,对一家公司有着怎样的杀伤力,MBA教材里的例子太多,咱们就犯不着一一枚举了。
事实真相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分心,经常分心,可谁都难免以成败论英雄。
对于成功人士,分心会被挂上另外一些更好听的标签,比如多才多艺versatile,全方位出击multitasking。但对于路人甲乙丙丁,评价就会变成熊瞎子掰苞米样样稀松。
我们很难改变外界如何评价自己,但至少可以跟乔布斯乔帮主学习。在许多职场励志书里,乔布斯都是“不分心必成功”的典范,在不同场合下小气吧唧地恶心竞争对手的酸话,转身一变就成了“拜苹果教”创业者们奉为圭臬的金句。但我最佩服乔帮主的,还是他老人家强大的“现实扭曲力场”:谁敢说一个卖个人电脑起家的人练瑜伽、玩电影、搞音乐、做手机是分心?
人家那叫——创新!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