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总580期】极端气象事件的科学解读

(2010-05-28 11:22:44)
标签:

气象

科学

灾害

气象学家

气候

极端

全球变暖

张培群

杂谈

分类: 文章精选

【总580期】【2010年22期】

【社会·热点】极端气象事件的科学解读

(580期《三联生活周刊》P98-P104)

【总580期】极端气象事件的科学解读


极端气象事件并不神秘,每一个事件的背后都有原因。


◎袁越(土摩托)


北方严冬、西南大旱、重庆大风、广州大雨……2010年的头5个月,中国的天气似乎乱了套,极端气象事件层出不穷。民间对这些极端事件产生了无数解读。


但是,对气象学家来说,这些极端气象事件的原因并没有那么离奇。“气候系统的变化幅度本来就是很大的,个别地区和年份出现个别极端事件很正常。”英国文化协会气候变化专员大卫·温纳(David Viner)博士对本刊记者说,“比如,2009~2010年冬天北欧确实很冷,但从历史角度看并不是特别的冷。英国上一个非常冷的冬天发生在1987年,之后英国经历了大约20个相对暖和的冬季,英国人被宠坏了,所以才会对今年的冷冬反应很强烈。”


温纳博士本人是一位资深气候研究者,曾在英国东安吉利亚大学的气候研究中心做过10多年的研究工作,也曾经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工作过。趁温纳博士访问中国的机会,本刊记者专程采访了他。“我们英国人大概是世界上最关心天气的民族了,因为英国的地理位置独特,天气变化快,很难预测。”温纳博士说,“但我在2001年接受英国《独立报》采访时曾经说过,英国的冬天将会越来越缓和,下雪天会越来越少,不过这并不妨碍偶尔会来一场暴风雪。如果那一天真的来了,英国人会准备不足。今年的情况果然应验了我的预测。”

 

按照温纳博士的说法,欧洲在过去的20年里确实出现过不少极端气象事件,但总体上以高温破纪录的情况居多,极端低温事件无论从发生频率还是降温幅度来看都比不上高温事件。从全球角度看,即使今年的冷冬也只是发生在一部分地方,比如加拿大冬奥会居然担心没雪,而南半球的气温更是屡创新高。事实上,美国国立气候数据中心(NCDC)和美国航空航天局戈达德空间研究中心刚刚于5月17日联合公布了一份研究报告,称2010年前4个月是有记录以来地球最热的前4月。英国著名的哈德利气候研究中心在2009年底曾经预测说,2010年北半球将度过一个非常炎热的夏天。


那么,中国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最近发生在中国的极端气象事件到底是何原因?今年夏天的天气将会怎样?全球变暖是否会增加极端气象事件在中国的发生频率?针对上述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主任张培群博士。这个室的主要任务是监测中国的灾害性气候异常,并对其影响做出科学评估。

【总580期】极端气象事件的科学解读

 

三联生活周刊:最近媒体上关于极端气象事件的报道非常多,动不动就破历史纪录,给人的印象是中国正进入一个气象灾难高发期。请问事实真是这个样子的吗?还是媒体炒作的结果?


张培群:媒体上的大部分说法从科学角度看虽然都没错,但这不排除有些媒体或个人为了吸引公众眼球,采取了特殊的视角,公众一定要学会如何正确地看待这些纪录。


气象问题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季节性,任何纪录都要和“同期”相比,但这个“同期”可以是某个月,也可以是某一季。比如说,某地4月份气温打破历史同期纪录,听起来很可怕,但5月份温度很可能又降回去了,从整个春季的角度看,那个纪录可能就没那么可怕了。当然,如果某地一个季度或更长的时间段内的气温都比历史同期要高,那是很严重的,就得引起重视了。


从整体看,中国的极端气象事件在最近几年确实有增加的趋势,尤其是高温纪录屡屡被打破。事实上,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平均气温一直偏高,高温事件发生的频率、强度和影响范围都有增加的趋势。所谓“全球变暖”在中国主要以冬季变暖为主,但每隔3~4年总要冷一次,今年就是这种情况。不过,冷事件的频率比热事件少多了,只是变冷的强度不见得小,比如今年中国北方的降温幅度就很大,可以算是一个极端气象事件。

 

今年的冷冬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前些天广州暴雨倾城,一举冲破了广州市百年纪录。是怎么回事?

大尺度环流形势变化是否与全球变暖有关?全球变暖是否会导致中国出现更多的暴雨?

西南大旱是怎么回事?与全球变暖有关吗?

是否可以参照1998年发生的事情,对今年夏天的气候进行预测?

极端事件的预报目前是怎样一个状况?

(节选自《极端气象事件的科学解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