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577期】李书福之谋

标签:
李书福汽车吉利沃尔沃民营企业封面故事李鸿谷 |
分类: 文章精选 |
【总577期】【2010年19期】
【封面故事】李书福之谋——中国民营企业的生存样本
◎李鸿谷
在订好机票,准备赴瑞典就收购沃尔沃进行最后的签约仪式之际,李书福的神情越来越凝重,这种凝重带来的是吉利集团管理层的严肃。一切准备就绪,只待签字。“现在想起来真觉得奇怪。”吉利集团董事安聪慧告诉本刊记者,“大家当时竟然没敢有一点喜悦。”
临上飞机前的最后一次董事会,气氛愈发凝重。李书福提交的议程是:“这个时候,我们马上就可以去瑞典签约了。但我们仍然就这次收购进行讨论,签不签这个合同,最终由这次董事会决定。”按吉利首席财务官尹大庆的回忆,大约在2002年,李书福即已透露过收购沃尔沃之心。为此准备了8年时间的李书福,完成收购在即,却如此凝重,如何理解?
吉利董事会当然选择的是票决制,稍有不同的是,平常的董事会决定以举手来表决,而这次包括李书福在内的7位董事,必须以签字的方式表决。最终的结果是7票一致通过同意收购。拿到这个结果,安聪慧解释说:“李书福很感动,表面上看,李书福很强势,但他实际上非常尊重团队。”这当然是理解李书福情绪起伏的一种因素。更重要的因素在于,收购已经完成,真实的挑战不再是收购而是收购之后将会怎样。“这次同样是吉利将身家性命全押上去了,但输了却不可能像从前所说,回家种地去,哪还有地让你种?关键不在此,对男人而言,未来能不能做好沃尔沃是个面子问题。”安聪慧最后给出的解释是:尊严。
5年前,也即2005年,李书福提出十年后,吉利每年产销200万辆汽车——这一战略目标当然很难被理解,它面对的是嘲笑。10年前,2000年,李书福要造车,或许收获的是更多的嘲笑,甚至他都无法进入国家允许汽车生产的“目录”。将造车,以及每年制造200万辆汽车解释成李书福的梦想很容易,但却忽视了他对此理性的计算及其全部的努力。
收购沃尔沃尘埃落定之际,细致回溯李书福曾经的言行,他其实一直是认真的,只是倾听者的理解系统与他并不匹配。在解释为什么会预言“美国通用汽车破产”时,李书福说:“全球经济一体化、投资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世界经济、社会、政治的变化是加速度的,是平方、立方的变化,不是‘1+1=2’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结果,就是全球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全球制造地布局的大变革。那么,对于汽车这个行业带来的冲击,不是某一个汽车公司和某几个汽车公司所能够阻挡的。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它必将进入生命科学、生物工程、空间领域、计算机以及它比较擅长的其他领域。它的人口在全球所占的比例是可以数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必将对它的国家产业格局产生不可抗拒的变化。如果我们再把中国加入世贸而带来的变故,把所有因素加进去,结论当然就是通用面临倒闭。”
不过,回到历史现场,当一位中国后起的造车者如此认真表述自己对世界汽车趋势的分析与判断时,客观结果是,他的身份未必使得听众有足够的耐心去理解。这实乃无奈之现实。
对于汽车制造而言,他的战略当然不是大家注意的重点,关键是你的行动能力,你能够制造出什么样的汽车出来。而这个时候,艰难获取生产允许的吉利,在中国汽车行业“市场换技术”的大势之下,其生存之困境,远非旁观者可以想象。
那么,李书福如何应对这一困局?■(节选自577期《李书福之谋》◎李鸿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