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阶段的房地产
(2009-07-01 14:04:15)
标签:
房产 |
分类: 文章精选 |
◎邢海洋
股市创新高,但距离2007年的巅峰状态不过是半山腰的位置。楼市越来越滚烫,却颇有重上山巅的征兆。并且,楼市的上涨远比股市来得突然,几乎是一夜之间就完成了萧条到繁荣的转换。
在深圳,这座饱受投机之害、房价价格深度下跌的城市,今年4月份开始才显示出止跌反弹的迹象,但截至6月末,价格已经上涨了30%,短短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快速上涨的过程,平均每个月的涨幅达到10%。深圳市国土房产局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成交均价环比上涨11.23%,这是深圳一年多以来首次出现的价格明显上涨。接下来,5月,深圳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均价为1.2949万元/平方米,环比则上涨6.1%。6月份更迎来了井喷,据统计,前3个星期,成交价格均在1.5万元/平方米之上。特别是6月第一个星期,均价更是达到1.6541万元/平方米,环比5月最后一周的涨幅达28%。
仿佛是一夜间,房地产风向突变,前期还在退地、大折扣促销的市场,各地已有数目众多的楼盘价格回到了2007年的峰值。上海如此,北京更是如此,5月后的几次拍地,楼面价创下新高,预示着未来已经没有再次“探底”的可能。
深圳是一个人口结构极端年轻的城市,房地产的刚性需求远超其他城市,但这种刚性需求却只能表现在中小户型上,并且对价格敏感,而“小产权”房的大量存在又分散了这部分刚性需求。或许正是这个原因,深圳并没有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刚性需求引发的底部放量期,直接进入了投资阶段。投资阶段的特征是成交房产的结构发生变化,高端物业销售活跃,在深圳,无论平层大户型公寓还是别墅的销售都激增。比如,4月深圳的别墅销售较去年同期增长了654.55%,而1、2、3月的增幅还分别只有16.9%、50.82%和36.11%。在北京,4月后大户型开始热销,来自香港、山西和内蒙古的投资客大肆买入豪宅,也佐证了房地产进入投资阶段的事实。
投资者大举进入市场,一种解释是流动性泛滥所致。前5个月国内新增信贷规模高达5.8万亿元。就在世行对全球经济发出悲观的预测后,央行指出回升基础不稳固,将延续宽松货币政策。如果央行再延续这样的政策3到6个月,今年全年的信贷规模就可能达到8万亿到10万亿元。而全球范围内,美元零利率释放出了更高数量级的流动性,我国作为最受资本青睐的国家,资金的充裕更是不可限量。其实即使没有如此宽松的货币环境,只要有通货膨胀预期存在,开发商和投资者也会囤积以应对物价上涨。有了刚性需求和通胀预期的“垫底”因素,价格的急速变动又吸引短期资金流入,一轮上涨因而在刚性需求、保值需求和投机冲动中愈演愈烈。
投资者热衷于房地产投资,除了东方特有的“田宅”传统,或许还和股市沉痛的记忆有关。A股市场一年间下跌70%,而在房地产市场,全国跌幅最大的城市也不过30%,平均而言,沿海大城市房价跌幅10%~20%,房地产的保值能力远高于股票。在西方成熟的市场,房地产投资回报率介于股票和债券之间,且投资报酬率远低于股票的报酬率,除了风险同样也远低于股票外,几乎难以作为投资工具而存在。在东方,这一规律却被改写,在特定阶段,尤其是经济起飞的前期,土地及房屋价格的升幅甚至超过股票,日本甚至创造出40年间地价只有一年下跌的“土地神话”。
房地产持续升温,其矛盾之处在于,地方政府获得了急需的财政收入,而收入或许正来自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本该流入实体经济的建设中。投资投机需求推高房价,在把普通住宅消费“挤出”的同时,也挤出了其他商品的消费,从而抑制实体经济的复苏。资金过快、过多地流向地产投机、流向虚拟经济,只会催生市场泡沫的产生。更严重的后果则是,自住型需求被排斥在市场之外,必将激起民意反弹,房地产势必成为下一个调控目标,而5月份,房地产业刚刚获得了自有建设资金比例下调的重大利好,中小地产商得以在拍卖土地中竞相加价,“地王”频现。
房产市场显然不会有股市的幸运,股市即使有泡沫,也离山顶甚远,被管理者和投资者寄予厚望。而楼市,刚一发力,便已经引发公众的惊慌。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从大局出发,政府不得不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却无意中又一次被游资绑架,这也就意味着,房地产而非股市将是触发政策转变的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