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京,不能忘记!

(2007-08-21 14:26:10)
标签:

随笔/感悟

南京

艾西fox
  
  记得十多年前,我去过一次南京。那是至今唯一的一次。从南京回来后,我写了一篇《南京故事》以纪念我在南京与大学时代的闺密乔的相聚和友情,及在南京游历时的快乐心情。欣赏着南京街道两边的茂密的梧桐,喝着冷饮,在音乐台、中山陵、玄武公园漫游,心情很小资。那些优美的记忆令我久久不能忘怀。
  十多年过去了,南京在记忆中忽隐忽现,直到我看到《三联生活周刊》的封面故事《情感如何记忆“南京”》——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和与此有关的影视作品时,我才突然意识到:这么年来,当我回首往事的时候,为什么从来就没有将南京那个美丽的城市和那场人类的浩劫联系到一起。当我短暂地惬意地徜徉在南京的大街小巷时,没有停下片刻以追寻觅旧日南京那悲惨往事踪迹的心绪,也没有一丝为几十年前那些消失在残酷屠杀中的数十万生灵而悲伤。为什么,我从来就没有像写作了《南京暴行》的张纯如一样心灵受到震撼,哪怕只是冲动地要去只身前往探查历史真相的。也许是生活环境、教养程度和灵魂的境界决定了同样是柔弱又坚强、感性又理性的女子不同的生命轨迹和行为高尚或是平凡。
  我并非是喜爱游山玩水的人,生命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许是一本书,或是一个曾许下很久的心愿。可是对于南京,我像是陷入一个盲区,没有触到一条想探究过往的神经。在人类对于历史的需求选择中,才子佳人的悲惨爱情更胜于烧杀抢掠的屠城血案。

  历史容易被人遗忘。战争和乱世之后的盛世,很易让人安于详和幸福的生活,从内心里自然地排斥去思考:自己脚下的这座城市曾经血流成河,尸骨遍野

  我想当我在南京的街头飘飘然地左顾右盼时,我已将历史排出我的身体。而实际生活中,我却是个极端的悲观主义者,我经常会思索:这种盛世的的平安和幸福,是否有尽头?

  拍摄《南京大屠杀》的导演吴子牛说:“冬天南京的梧桐树全是砍掉上面的,它是这样一个造型,全部像一只手,就是骷髅的手,撑向天空。晚上,半夜回来,昏黄的,在路灯下,那个剪影,也是一只手。当时我拍这个片子拍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南京所有街道都是30万亡灵的手撑向天空,在呐喊。”

  “南京大屠杀”的文字和影像的史料带给人最大的感受是恐惧。这让我回忆起中学时代时候看到过的一个电影。让我印象最深刻是其中的一个镜头:一群日本鬼子在追逐几个年轻的妇女,从一栋小楼的二楼追到一楼,然后进行强暴。生命就那样被侮辱、戕害,甚至消失。那么多的人束手待毙,无力反抗,死亡不可抗拒地一点一点临近。很多年后,我才明白那个完全暴露的镜头是演员演的。而片中用刺刀挑死婴儿的镜头却是真实的影像资料。看完那个电影之后,我连做了几天的噩梦,比儿童时代看《蝙蝠》和《神秘的大佛》还要恐惧。那样的镜头对尚年少的我从心理到生理产生了巨大的刺激。

  每当我看到《老照片》一类的杂志上刊登的南京大屠杀的照片时,我都会认真地审视照片里那些正在被活埋或是被绑在柱子上的人的面孔。我无法相信那是真的。我时而会想象自己是其中的人一个,尔后体验死亡带来的恐惧。可是我无法想象更加动感或庞大的场面。那是我的心灵无法承受的

  三联上这期讲述南京的文章说,这一类题材的电影的拍摄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处。有些人可能会说,要让孩子们受到历史的教育,要看这样的电影。我想,如果可能,我不会让自己的孩子看到那些血腥的暴力的场面。但是我会给她讲这段悲惨的历史,让她记住家仇国恨,并且告诉她,有那样一段历史的南京,现在是如何美丽的一座城市。

 

--------------------------

本文选自网友艾西fox的博客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超级管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