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烈:晚报写匠的作品辑录

标签:
叶永烈 |
分类: 走近叶永烈 |
叶永烈:晚报写匠的作品辑录
2014-11-27 22:30:53 来自:
杜子腾-TM (从此绝口不提爱)
穿越历史的评论 http://img3.douban.com/pics/nst.gif 3
穿越历史的评论
晚报写匠的作品辑录
——评《穿越历史 叶永烈说他们的故事》
文|杜子腾

熟识叶永烈是因为看过他写的红色三部曲,每一本都厚的可以当板砖使用,由此足见作者功力之深。再后来听闻他是《十万个为什么》这套科普作品的主要作者,我就不得不惊叹其同时能驾驭文理两科的厉害!
可以说,凭借着《十万个为什么》叶永烈走进了文学的圈子。并由此一发不可收拾,收到一系列报刊的写文邀约。恰恰是为这些报刊写作的经历,叶永烈慢慢琢磨出了一套最喜欢的“晚报文风”。这本《穿越历史 叶永烈说他们的故事》便是叶永烈多年来发表在各类晚报上关于人物絮语的总结本,也是其“晚报文风”在细数人物志上最直观的体现。
叶永烈在本书的序中提到了“晚报笔法”的概念,总结这些千字文“要写得通俗、活泼、引人入胜”,还说“要用聊天的口气写晚报文章,要讲究构思,多用小故事、掌故,多用比喻、注重文采、注重可读性”。他说的一点儿也没错,这些在其文章中可以明显的看到。比如写钱钟书,他文章题目叫作《钱钟书论“鸡”和“蛋”》,是简用钱老说的一个幽默段子。大人物和平常事物的一对比就很容易将读者的兴趣勾起来,虽然文章篇幅短小,看了让人觉得吃亏,但很显然晚报版面的限制也应该被考虑在内。此外,《胡万春戴上了“老板戒”》、《苏步青的笑与不笑》还有《“冷面杀手”笑了》都有一看题目就想读完的冲动。单独一篇篇对各色人物的小文立于晚报的诸多内容之中,算是独特的点缀。对于读者所能看到大人物的另外一面,小而真实,还算颇具趣味。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作为一本总结作者历年来在晚报中所写名人故事的读本,时间跨度大,访问对象杂,篇幅有长有短,让人读来总有稀稀疏疏的杂乱感。虽然书中有意对不同类型的人物进行了一个大体分类,归在了不同的部分里,但总体看来还是觉得跳跃性太大,没有主题性。作为单独的一篇晚报文章我们完全可以一扫而过,读来不费功夫,但是如果将众多的晚报文章,而且是不同人物内容的文章,放在一起来读,阅读疲劳就会比较快的来临。
还有就是作者的笔法是属于严肃文体过来的“调皮”风格,与时下年轻人的流行语言与幽默也还是隔了代的,所以很难吸引到80、90后的注意力。尤其是开篇的《头上一片蓝天》,里面热情洋溢的文字像极了新闻联播里庆祝大型节日所使用的语言。这对于如今的年轻人来说,唯恐避之不及,太正面、太官方的文字对于当下的读者都是毒药!但是笔者完全可以理解作为一个理性主义时代走过来的作者,内心是有发自内心的纯真感受。只不过现时的环境下,读者不会为这样的文章买账,这是个实际。
茶余饭后,拾起本书,草草读之,就已足够。若要深究,却也大可不必。
——评《穿越历史 叶永烈说他们的故事》
文|杜子腾

熟识叶永烈是因为看过他写的红色三部曲,每一本都厚的可以当板砖使用,由此足见作者功力之深。再后来听闻他是《十万个为什么》这套科普作品的主要作者,我就不得不惊叹其同时能驾驭文理两科的厉害!
可以说,凭借着《十万个为什么》叶永烈走进了文学的圈子。并由此一发不可收拾,收到一系列报刊的写文邀约。恰恰是为这些报刊写作的经历,叶永烈慢慢琢磨出了一套最喜欢的“晚报文风”。这本《穿越历史 叶永烈说他们的故事》便是叶永烈多年来发表在各类晚报上关于人物絮语的总结本,也是其“晚报文风”在细数人物志上最直观的体现。
叶永烈在本书的序中提到了“晚报笔法”的概念,总结这些千字文“要写得通俗、活泼、引人入胜”,还说“要用聊天的口气写晚报文章,要讲究构思,多用小故事、掌故,多用比喻、注重文采、注重可读性”。他说的一点儿也没错,这些在其文章中可以明显的看到。比如写钱钟书,他文章题目叫作《钱钟书论“鸡”和“蛋”》,是简用钱老说的一个幽默段子。大人物和平常事物的一对比就很容易将读者的兴趣勾起来,虽然文章篇幅短小,看了让人觉得吃亏,但很显然晚报版面的限制也应该被考虑在内。此外,《胡万春戴上了“老板戒”》、《苏步青的笑与不笑》还有《“冷面杀手”笑了》都有一看题目就想读完的冲动。单独一篇篇对各色人物的小文立于晚报的诸多内容之中,算是独特的点缀。对于读者所能看到大人物的另外一面,小而真实,还算颇具趣味。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作为一本总结作者历年来在晚报中所写名人故事的读本,时间跨度大,访问对象杂,篇幅有长有短,让人读来总有稀稀疏疏的杂乱感。虽然书中有意对不同类型的人物进行了一个大体分类,归在了不同的部分里,但总体看来还是觉得跳跃性太大,没有主题性。作为单独的一篇晚报文章我们完全可以一扫而过,读来不费功夫,但是如果将众多的晚报文章,而且是不同人物内容的文章,放在一起来读,阅读疲劳就会比较快的来临。
还有就是作者的笔法是属于严肃文体过来的“调皮”风格,与时下年轻人的流行语言与幽默也还是隔了代的,所以很难吸引到80、90后的注意力。尤其是开篇的《头上一片蓝天》,里面热情洋溢的文字像极了新闻联播里庆祝大型节日所使用的语言。这对于如今的年轻人来说,唯恐避之不及,太正面、太官方的文字对于当下的读者都是毒药!但是笔者完全可以理解作为一个理性主义时代走过来的作者,内心是有发自内心的纯真感受。只不过现时的环境下,读者不会为这样的文章买账,这是个实际。
茶余饭后,拾起本书,草草读之,就已足够。若要深究,却也大可不必。
前一篇:叶永烈:新加坡很安全
后一篇:叶永烈:新潮的台湾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