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烈:《侏罗纪公园》的作者走了!




惊悉,美国著名科幻大师、《侏罗纪公园》的迈克尔·克莱顿在
2008年11月4日去世,癌症,终年66岁。
记得,2008年1月,我应邀从上海前往北京,作为嘉宾出席为迈克尔·克莱顿的新作《喀麦拉的世界》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原本以为迈克尔·克莱顿先生会从美国来北京,然而我见到的却是他的代理人。据告,迈克尔·克莱顿先生身体欠佳。不料,不到一年,他就因癌症遽然去世。
克莱顿是一个身高两米以上的姚明式的高个子,所以他通常坐在那里拍照,即使跟别人合影,他也总是坐着,以“缩小”差距。
克莱顿原本就学于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系,由于对人类学产生浓厚兴趣,居然由文科转为理科。这种兼跨文理的知识结构,造就了他后来在科幻小说写作上的巨大成就。他的《侏罗纪公园》拍成电影,轰动了全世界。他干脆由作家变成电影、电视剧导演,成为在畅销书、电影、电视剧三个领域都取得非凡成就的人。
电影《侏罗纪公园》给我的震憾,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
记得,那时候我在美国洛杉矶。我的好友童恩正教授邀请我到他家过圣诞节,我便从洛杉矶飞往美国中部山城匹兹堡,住在童恩正家中。童恩正担任匹兹堡大学历史系教授,和我一样,也是个影迷。他的小说《珊瑚岛上的死光》曾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
一天夜里,我和他忙完了各自的工作,他忽地说要带我去看一场电影。
我一看手表,已是快十时了,外面又下着雪,气温在零下十几摄氏度。于是,我搬出我那番“宏论”说,家中有电视机、录像机,何必在半夜跑出去看电影?
他却说,来美国,不可不看那部“红”了半边天的《侏罗纪公园》。那是一部惊险科幻片,你不可不看。
我知道,他和他的夫人已经看过这部影片,纯粹是让我和妻子一饱眼福,这才陪我们去看。盛情不可却。客随主便。我和妻也就随他和夫人驾车出去。
深夜,霓虹灯和雪光相辉映。高速公路上的轿车,依然一辆接着一辆。在这雪夜,在这山城,仍有那么多美国人忙碌于夜生活。
童恩正家在城郊。穿过一条隧道,意味着进城了。又穿过一条隧道,意味着再度出城,来到另一处城郊。他告诉我,《侏罗纪公园》上映已久,只能到“二轮影院”去看。在美国,“一轮影院”放映新片,票价为七美元左右,而“二轮影院
”票价则只二美元。
足足在高速公路开了半个多小时,开了五十多公里,跑那么老远去看电影,在中国大陆简直不可想象。忽地,眼前出现一片灯海,霓虹灯上的“CINEMA”字样,表明电影院到
了。一下车,便见人进人出,在这夜半时分,仍相当热闹。
在这里看电影,跟中国大陆不同。中国大陆的电影院只放一部电影,观众一起进场,一起退场。这里一进门,灯光显示牌上便显示有二十多部电影上映,你要看哪部,悉听尊便。所以随时都有观众进场,同时也有人出场。
在买了电影票之后,先是进入观众休息厅。一进去,便飘来一阵香味。我一看,不分男女老幼,几乎人人手中都捧着一个大纸杯,杯中装满爆玉米花!休息厅一侧,一个腰围如汽油桶一般粗的男子,正在忙于卖爆玉米花。于是,我们四人也各买一杯,加入了吃爆玉米花的行列。据云,爆玉米花吃起来不会发出声响,所以成了电影院的“畅销零食”。
很巧,我们吃了几把爆玉米花,稍等了一会儿,《侏罗纪公园》就开演了。我顺便看了看各个放映间,观众或多或少,而不论观众多少
,反正到时就按排片表上的片目放映。
《侏罗纪公园》是美国好莱坞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Steven
Spielberg)根据克莱顿小说改编的力作。这部电影被称为具有“世纪性震撼力”,一上映就轰动美国,轰动世界,成为1993年度美国上座率最高的影片。为此,1993年被称为“侏罗纪年代”。
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极为简单,是写一位大老板别出心裁,运用生物工程技术,从古代恐龙化石中取得基因,人工培育恐龙。他的本意是想办一个“侏罗纪公园”。所谓“侏罗纪”是恐龙所生活的地质年代。他的“侏罗纪公园”中,有着活的恐龙,理所当然会招徕大批游客。不料,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职,恐龙冲出了囚笼,造成了一片惊慌……
我刚刚坐下来,就被影片开头惊险的一幕所吸引。在影片的放映过程中,我听见观众们时而发出唏嘘之声,时而发出惊叫之声,时而发出欢呼之声,一直处于高度兴奋之中。
据我看,这部影片的成功,有两点很突出:
一是特技。影片中的恐龙,宛如真的一样。不论是猛扑过来的恐龙的大特写,还是成群追逐着的恐龙,都极为逼真。
二是导演。这位导演可谓悬念大师。一场猛烈的搏杀刚刚过去,观众刚刚透过一口气,新的一场格斗又开始了。全片自始至终紧紧抓住观众。
正因为《侏罗纪公园》如此紧扣人们的心弦,上映后在美国掀起一番“恐龙热”,各种恐龙玩具成了最热销的商品。
看了《侏罗纪公园》,看到有那么多美国人在雪夜仍赶往电影院,使我不由得对我曾在上海杂志上发表过的“宏论”表示否定:电影院不会消亡!
电影毕竟是电影,电影院毕竟是电影院。固然,也可以租《侏罗纪公园》的录象带在家里看,却只能看个故事梗概,而决没有电影院中那种声、光效果。宽银幕、立体声,这是在“家庭影院”中所无法感受的。也正因为这样,即便在家家都有彩电、录像机的美国,在生活节奏那么快的美国,电影依然那么富有魅力,电影院依然门庭若市。
午夜,当我们在雪花飞舞中驱车穿越那两条长长的隧道,仍在车内热烈地谈论刚才的电影,仿佛那恐龙正摇摇晃晃从隧道中窜出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