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叶永烈:在平遥古城住客栈

(2007-04-28 08:00:19)
分类: 叶永烈·人在旅途
叶永烈:在平遥古城住客栈叶永烈:在平遥古城住客栈 

叶永烈:在平遥古城住客栈

       (发表于2007426日上海《新民晚报》)

                                                                                                 

眼下大宾馆、大酒店比比皆是,能够入住古色古香的客栈,令我耳目一新。

那是我从太原往南驱车一百公里,眼前出现一座被完好的城墙包裹着的四方古城,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平遥县城。平遥是具有2700多年悠久历史、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明清县城,1997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目录。城里没有出租车,只有敞篷的电瓶车,倒是便于浏览景色。街道两侧是一座座青砖灰瓦的四合院,电瓶车行进在平遥街道上,仿佛巡逡于历史博物馆之中。

我原本打算入住平遥宾馆,这里大堂铺着大理石、客房铺着地毯,跟别处的宾馆差不多。当地朋友劝我,还是住四合院式的客栈更能触摸古城风情,于是我改变了主意。在平遥,各种各样的客栈招牌随处可见。我乘电瓶车来到繁华的“大清金融一条街”——西大街,见到一座大型客栈,便下了车。正值旅游淡季,大部分房间都空着,随我挑选。店主领着我挑选房间的时候,使我有机会参观了整座四合院。

平遥的四合院,商住结合,宜商宜住。这是一座“目”字形的三进四合院,一律用厚实的青砖砌成。第一进沿街,原本是商铺,如今是饭店。走过饭店,便是第二进,包括一个院子、两间正房以及两侧的厢房。正房通常住着主人的子女,厢房住着商铺的伙计或者用作商品仓库。再往里,又是一个院子,那是第三进。两侧同样有着厢房,而正面则是三间正房——在往日,这是主人所住的房子,而厢房则是佣人房间。店主极力向我推荐正房,他说其中一间的“月亮门床”是黄花梨木的,而另一间的“梅花床”则是红木的。我倒并不在乎那床是用什么样的名贵木头做的,只觉得那床上多了“上层建筑”,又挂上布幔,再加上窗子又小,显得光线太暗,通风不好。我看中了二进的正房,屋里砌着大炕,非常宽敞,睡五、六个人都没问题,而朝南的一面全是格子窗,窗玻璃上贴着鲜红的剪纸,阳光直射到大炕那雪白的床单上,格外明亮。炕桌上放着青瓷茶壶、茶杯,可以盘腿于炕上徐徐品茶。屋里摆放着一张嵌着大理石的梨花木圆桌,桌旁围着四张梨花木太师椅。附设的卫生间则“全盘西化”,不仅有着进口洁具,而且淋浴器还是按摩式的。

住下之后,我得以细细领略平遥民居的风格。这里的四合院,可以用“精雕细刻”四个字来形容。不论是门框还是窗,都雕刻着花卉鸟兽,就连屋顶飞檐上的瓦当,也都刻着精美吉祥图案。尤其是三进正房,垂花门上雕着百花,梁下绘着精美花饰,或是狮子滚绣球,或是福禄寿三星。三进四合院原本是平地一片,建造时特意填土,做成内高外低,雨水可以顺畅地从内院流向大街的下水道。入夜,院子四周亮起一盏盏红灯笼,连客房里也“大红灯笼高高挂”,我在柔和的红光下安然入眠。清早,则在阵阵清脆的鸟鸣声中悠然醒来。

这里地处闹市,长街两旁,商铺林立。平遥的特产是牛肉干、漆器、剪纸,我在这里买了两双手工布底鞋。离客栈一箭之遥的是“汇武林”,亦即古代的“武术学校”,当年专门为押送金银财宝的镖局训练保镖。那里看上去似乎也是一套三进式四合院,而实际上在第三进之后,走过一条窄窄的甬道,里面居然还有一进,院子特别大,一侧插着刀枪棍棒。原来那是习武的场所。为了不使武术机密外泄,甬道口那扇门平时总是紧锁着,禁止外人观看。客栈附近的另一处名宅,则是“日昌票号”——中国第一家票号,银行的始祖。那里也是三进式穿堂四合院,但是规模比我所住的客栈大得多。当年日昌在全国三十五个城市设有分号,如今那里成为“中国票号博物馆”,成为平遥鼎盛时期“汇通天下”的见证。

平遥商业发达,文化也繁荣。在平遥孔庙,我见到几十位进士、举人的牌位。在当代,历史学家侯外庐、文学史家王瑶、画家李琦、歌唱家郭兰英,也都出自平遥。

古城处处垂柳新绿。在大街小巷,我不时见到举着小红旗的导游领着一群肤色各异的“老外”走过。在平遥城墙上,我还遇上一对美国夫妇,他们花费了两个多小时,在六公里长的城墙上走了一圈。我注意到,平遥很多饭店里的菜单是中英文对照,就连出租自行车的小铺,那租赁广告也是中英文对照。

平遥古城拥有三千多处古代民居,如今仍住着四万居民。我走过平遥城隍庙街的时候,街道正在大翻修。据告,那里正在埋天然气管。西气东输工程途径平遥,给古城送来了新疆天然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