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叶永烈
叶永烈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6,886,554
  • 关注人气:278,16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叶永烈:我愿把有限的生命凝固在作品中(上)

(2006-04-01 17:26:25)
分类: 走近叶永烈

叶永烈:我愿把有限的生命凝固在作品中(上)

叶永烈:我愿把有限的生命凝固在作品中(上)

 

照片说明:左起,戴厚英,韩素音夫妇,叶永烈

--------------------------------------------------------------------------------

200641 《合肥晚报》特约记者:刘小林

 

人物档案:

叶永烈(1940——)浙江温州人。当代著名纪实文学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先后从事过编剧、导演。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现是一级作家。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已出版300多部著作。

早年代表作科普作品《十万个为什么》丛书,曾是风靡全国的畅销作品。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纪实文学“红色系列”与“四人帮”传记、曾创下中国的品牌。近年《傅雷一家》、《沉重的一九五七》、《受伤的美国》等一系列作品享誉海内外。叶永烈导演的电影《红绿灯下》获中国第三届电影“百花奖”。叶永烈被世人称作“中国的阿西莫夫”。1989年他被收入美国《世界名人著》。

 

3月11日上午,春寒料峭,细雨濛濛。我来到上海叶永烈的家中采访。他一身寻常的打扮,神态平和,气质儒雅。他和爱人热情地把我迎进房内。在那间宽大的客厅内,我们随意地交谈起来,采访也变得十分融洽。

 

我只是一个作家

 

记者(下称记):老师您好。十年不见,您依然风采依旧。可是十年来您又出了许多巨作,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您的创作面涉及很广,介绍您的身份太多,似乎很难归类。老师你把自己定格在什么位置上呢?

叶永烈(下称叶):演员能演各种各样的人物,作家也要写各种各样的作品,有许多人在作家之前加什么什么的作家。我就是一个作家,用笔来表达各种各样的情感,真实地记载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当作家?我只能说,作家不是“官”,不是想“当”就能“当”上。理科出身的我,被时代大潮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记:您的好几本书都是在安徽出版的,你与安徽新闻界有着不解之缘,是吗?

叶:是的。当年我在北大读书的时候,1961年《安徽日报》曾转发过我的一篇文章,文稿有些错误,我就写了一封信给《安徽日报》,很快收到他们的回信,约我写文章。于是我就在《安徽日报》上开专栏。记的是《春天的漫笔》,春夏秋冬四个栏目,在《安徽日报》一共发表了200多篇作品。接着《合肥晚报》也约我写文章,发表了200多篇作品。我的《化学与农业》、《金属的世界》就是在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后来《金属的世界》被中国少儿出版社拿去重新出版啦,印了几十万册,并在台湾出版。

“文化大革命”中,我被批判。1972年,我从五七干校回来,正在上海挖防空洞,安徽人民出版社的编辑黄国玉找到我,说《塑料的世界》、《化学纤维的一家》安徽人民出版社准备出版了。当时,处于逆境的我非常感动。虽然没有一分钱稿费,但是我很高兴。安徽人民出版社送给我50本样书。在那特殊的历史时期能对知识尊重,给我出书是需要一定勇气和风险的。

 

相惜戴厚英

 

记:你以皖籍作家戴厚英为题材创作的纪实文学《雾中的花》、《非命》曾在海内外引起很大反响。你是如何认识评价戴厚英老师的?

叶:作为上海作家我向来忌讳写上海作家,特别是女作家。戴厚英才华横溢,一生坎坷,受尽“左”的迫害又死于非命,我非常理解敬重她。1983年戴厚英因《人啊,人》受到批判。而我也因《黑影》这长篇科幻小说受到批判。共同的命运使我走近戴厚英,了解同情她的遭遇。

我多次采访她,写出了纪实文学《雾中的花》。当我把初稿送给她看的时候,她一边看一边哭,非常激动,她说:“此稿发出来会对你不利的,因为上海作家圈很复杂。”我说:“我无所谓。”此稿当时在上海无法发表,后来在青海发的,因为我们都是受极“左”路线批判的,就很能谈得来。

1996年戴厚英不幸遇难第二天,我很震惊。当天晚上,香港明报月刊打电话给我,要我写一个戴厚英的纪实的长篇,在该杂志上连载。该刊已抽出1万字版面留给我。我赶了一夜,先写了一万字传真给他们,然后逐期写下去,《非命》就这样连续写出来了。戴的死在海内外震动很大。当时香港很多人认为戴厚英是因不同政见被谋杀的。为此很关注。我的这篇文章真实地写出了戴厚英一生和死因,澄清了事实,《非命》也由此变成了畅销书。可惜北京的一家出版社在出此书时,把其中最关键的《人啊,人》这一章抽掉了。其实,1999年《人啊,人》的再版与我的《黑影》再版证明了作品有它的生命力,而这一切又不辩自明。

我认为戴厚英可贵之处,是她敢于说真话,她曾经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文革”中,她曾错误地批判过一些人,但她知道自己错了,她能坦诚地承认。把自己的思想脉络说清楚。其实那场批判《人啊,人》的运动反而帮助了她,提高了她的知名度。戴厚英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作家她后来写的《空中足音》比《人啊,人》还好。她对家乡很有感情,对母亲很孝顺。对安徽人民也充满了爱。

 

记:你到安徽来了几次了,你对安徽的印象如何?

叶:我到安徽三四次,1979年我来合肥时,我见到了那些给我出书的责任编辑,我拜访了余锡朋、彭铭华、朱守中等编辑朋友,那么多年那么多书信来往,我们都没有见面,真非常感谢他们的支持和友谊。我对安徽很有感情。在“文革”中那么艰难时期,安徽能重新出我的书,对我是一种鞭策与鼓励。这说明我和安徽非常有缘。在全国那么多的省份,我和安徽交往最深。安徽人杰地灵,风景秀丽;徽文化源远流长。我会再次去安徽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