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烈:在美国学开车
美国是一个生活在车轮上的国家。这一回去美国,住在小儿子家中,他劝我,在美国一定要学会开车。
学车的第一步是熟读驾驶者手册,之后,进行笔试,题目皆为是非题。如果百分之九十五答对了,就可以上车学驾驶。熟背交通规则,是我的“强项”。那本手册强调,安全行车永远是第一位的。违反规定、超过限速,是发生车祸最经常的原因。交通规则规定,驾驶者必须系好安全带。据告发生车祸时,百分之八十的伤亡事故是由于没有系安全带。从此我牢记这一条,一上车的习惯动作就是系安全带。交通手册还说,不得从车里往外扔任何东西,比如扔瓶子、罐子、纸,都要处以一千美元的罚款,而且要强制你拾起你所扔的东西,还要载入你的驾驶档案。交通手册幽默地说,对于雾天驾车的最好忠告是不要驾车。手册还强调所谓“三秒钟规则”:无论如何,要跟前面的车子保持三秒钟的缓冲距离。因为根据人体的反应速度以及汽车的刹车速度,没有三秒钟的缓冲时间,就会发生追尾相撞的惨剧……
纸上谈兵,还算容易。真刀真枪终于来了。那是一天晚上,儿子下班之后,教我开车。他把车开到一条僻静的公路上,那里夜间几乎没有别的车子来往。儿媳说,她就是在这条公路上学会开车的。我第一次坐到了司机的坐位上。我的右侧是“教练”———儿子,后面则是“副教练”———儿媳。
坐定之后,我的双手在驾驶盘上摆好“7·1”标准姿势:左手放在“7”时的位置,右手放在“1”时的位置。那样子很像一个“老练”的司机。
儿子的车是自动档的日本丰田轿车,通常只要管“P”档(停车)、“R”档(倒车)和“D”档(前进)就行了,比起驾驶上海的手动档轿车要容易得多。我把“P”档换成“D”档,表明开始驾车。我小心翼翼地把原本踩在刹车上的右脚松开,轿车缓慢地开动了。尽管我的右脚还没有踩油门,心情就显得非常紧张。我终于踩油门。虽然我以为是轻轻一踩,车子一下子就朝前蹿,把我吓了一大跳,连忙重重地踩刹车,车于急急停住,我的身子猛烈地朝前倾,压在驾驶盘上。如果没有系安全带的话,前额就要撞在车窗玻璃上。
第二次学车,仍是在晚上。大约由于已经摸过一回驾驶盘,这次虽然心情仍然紧张,但是比第一回好多了。我渐渐能够开直线,不过,老是偏向中间黄线。“教练”再三强调,偏向中间是很危险的,容易跟对面开过来的车子相撞。在“教练”的指导下,我开始学倒车。倒车的操作比较复杂,又要换档,又要看后视镜,还要猛转方向盘,初学乍练的我,忙得满头大汗。
我第三次学车,终于找到了驾车的“感觉”。那是在周末,儿子休息,我得以在阳光灿烂的大白天学车。有过前两回学车的经历,我不再紧张了。用一句行话来说,已经消除了“心理障碍”。我放弃了“7·1”式标准姿势,改用适合于我的“9·3”式握方向盘。那天我能够很好地走直线,倒车也已经学会。我的右脚学会脚跟不动、脚尖像时针般在刹车与油门之间移动。我踩刹车时学会轻轻地踩。我也学会“眼观六路”,双眼不仅看正前方,而且不时“扫描”左右反光镜、后视镜,有时还看看车速表。我的进步,居然受到“教练”的表扬。
我终于学会了驾驶轿车的基本动作,即直行、转弯、倒车等等。在我欣喜之余,我的“教练”跟我说起当初他学车的体会:第一次驾车上高速公路,回家时才发现全身衣服都被冷汗湿透了!第一次把轿车开进底楼车库,足足花了八分钟才算把车子泊进自己的车位;第一次驾车穿过隧道,心情格外紧张,仿佛自己的车随时随刻都可能撞上隧道壁———其实这是一种心理障碍;第一次驾车上旧金山长长的海湾大桥,仿佛轿车随时随刻都可能偏离车道冲进大海;第一次驾车进入旧金山市区,时而上坡、时而下坡,坡又是那么的陡,心情同样是那么的紧张……
“看人挑担不吃力。”自从学车之后,我亲身体验了驾车不易。我把“胆大心细”这四个字作为驾车的“座右铭”。每逢乘车外出,我的目光不再只是扫描车外的景色,我多多观察:观察路旁的各种交通标志,观察司机的每一个动作……
加载中,请稍候......